各位寶爸寶媽們!今天來跟你們嘮嘮,當孩子的情緒需要“放空”時,咱們家長該咋整,我這兒有5把鑰匙送給你們哈。
先來說第一把鑰匙,讀懂孩子“壓抑”的暗語。你知道嗎,要是孩子突然不樂意讓你抱了,還老揉搓衣角,作業本上畫得亂糟糟的,這可不是啥叛逆的信號啊,這是他們情緒在敲門呢!有些孩子會把“壓抑”藏在身體里,一會兒頻繁眨眼,一會兒咬指甲,或者突然就不愛看最愛的動畫片了。這就跟天氣預報里的積雨云似的,這些小變化都在說:“我得找個出口!”
第二把鑰匙,用“非語言”打開情緒閥門。心理學家發現,孩子說“沒事”的時候,往往心里藏著特需要咱看見的情緒。咱試試這些魔法時刻:一是黏土療愈,把情緒揉進黏土里,捏個奇形怪狀的怪獸或者軟軟的云朵;二是星空對話,關燈后用手電筒在天花板上畫圖案,讓黑暗變成安全的樹洞;三是氣味記憶,用柑橘香薰或者烤餅干的香味,激活孩子被壓抑的感官記憶。
第三把鑰匙,創造“放空”的儀式感。咱在客廳鋪滿報紙,讓孩子用蠟筆可勁兒畫,畫到胳膊都酸了為止;再準備個“情緒回收箱”,讓孩子把寫滿煩惱的紙條折成紙飛機扔進去。這些看著挺幼稚的儀式,其實能幫孩子建立“情緒暫停鍵”。就好比給太滿的水杯留點兒冒泡的空間,適度放空,孩子心靈才能重新“飄”起來。
第四把鑰匙,家長要做“情緒翻譯官”。孩子說“討厭所有人”的時候,咱別急著糾正。試試這么說:“聽起來你像被困在暴風雨里的小船,對不?”用打比方代替說教,用“我注意到你……”代替“你應該……”。蹲下來跟孩子眼睛平視,有時候咱不說話比說一堆話都有用。
第五把鑰匙,建立“情緒彈性”的日常。每天留出15分鐘“無意義時光”,一起看看螞蟻搬家的路線,給窗外的云朵編故事,或者比比誰的影子拉得長。這些零碎的放空時刻,就像給孩子心靈裝了個減震器,讓孩子能在壓力里保持“柔軟”。
最后的小秘密來啦!孩子把情緒垃圾倒給咱的時候,咱可別以為自己是“情緒垃圾桶”,咱是“情緒煉金師”。那些看著沉甸甸的壓抑情緒,經過咱溫柔接住,最后能變成孩子成長路上閃亮的星塵。咱試著在孩子的世界里種點陽光,不用講道理,就用咱愿意蹲下身的姿勢,用咱允許孩子偶爾“發瘋”的包容。
怎么樣,寶爸寶媽們,這5把鑰匙學會了不?趕緊用起來吧!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