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記者 陳洲)日前,國家數據局官網發布了《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名單公示》。名單顯示2025年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項目共63個,其中城市可信數據空間方向13個,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方向22個,企業可信數據空間方向28個。隨著可信數據空間在多領域加速落地,一系列現實挑戰也逐漸凸顯:隱私計算效率不足、跨平臺兼容性差、數據確權難、中小企業參與度不高等等……
各地掀起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熱潮
可信數據空間是基于共同規則構建的數據共享平臺,其核心價值在于讓企業、政府、機構等主體在嚴格保護數據隱私與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資源的高效流通與協同利用,最終達成“數據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的目標。這一創新模式打破了傳統數據共享中的信任壁壘,為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提供了關鍵支撐。
目前,各地已掀起推進可信數據空間建設的熱潮,紛紛出臺政策規劃為其發展保駕護航。湖北省數據局印發的《湖北省推進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到2028年要建成30個以上資源集聚、價值共創的可信數據空間,開發不少于300個應用場景,上架2000個以上數據產品,構建完善的技術、運營、生態、標準和安全體系。廣東省則聚焦制造業,計劃在汽車、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打造行業可信數據空間,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共享,助力產業升級。上海市依托數據交易所優勢,探索建立跨區域可信數據空間互聯機制,促進長三角地區數據要素自由流動。
在多領域的落地應用中,可信數據空間的價值得到充分彰顯。如,在醫藥行業,北京“藥品可信數據空間”實現了藥監局、醫院、藥企的數據互聯,患者在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可跨院調取,避免了重復檢查帶來的資源浪費;在電力行業的可信數據空間打通了發電企業、供電公司與用電用戶的數據鏈路,通過實時監測全鏈條碳排放數據,為“雙碳”目標達成提供精準支撐;教育領域的數據空間匯聚了全國1PB優質教學語料,涵蓋從小學到高中的各類課程資源、教學案例和題庫素材,鄉村學校通過標準化接口即可調用這些資源,有效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在農業領域,茶業數據空間構建了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鏈條溯源體系,消費者掃碼就能查看茶葉的種植基地環境、施肥用藥記錄、加工工藝參數以及物流運輸軌跡……
這些場景的成功實踐,印證了可信數據空間在激活數據要素價值、賦能實體經濟方面的強大潛力。
可信數據空間面臨多重挑戰
可信數據空間作為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流通的重要載體,雖被寄予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化的厚望,但在實踐中仍面臨技術、規則、生態等多重挑戰,這些難題制約著其規模化落地。
在技術層面,隱私計算效率與跨平臺兼容性成為核心瓶頸。當前主流的隱私計算技術,在處理大規模高維度數據時,往往需要付出數倍于傳統計算的時間成本,部分場景下甚至出現效率下降10倍以上的情況,難以滿足實時性業務需求。更關鍵的是,不同企業研發的隱私計算框架采用差異化技術標準,如同“信息孤島”般難以互聯互通,嚴重阻礙數據跨域流動。此外,數據加密與解密過程中的算力消耗、異構系統間的數據格式轉換誤差等問題普遍存在。
規則層面的數據確權模糊與定價機制缺失,直接推高了數據交易成本。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其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的界定始終存在爭議——用戶生成的數據經企業加工后權屬如何劃分?公共數據開放后的商業利用邊界在哪里?這導致企業在數據交易中普遍存在“不敢交、不愿交”的情況。與此同時,數據價值評估缺乏統一標準,同一批消費行為數據在零售、金融領域的估值可能相差5-8倍,買賣雙方的定價博弈往往使交易周期延長至3個月以上。
生態層面,中小企業參與門檻高以及數據資產化能力薄弱,則阻礙了可信數據空間的生態平衡。構建可信數據空間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技術部署、合規審計等,一套基礎級別的數據安全管理系統成本高達數百萬元,遠超中小企業的承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多數中小企業缺乏數據資產化思維,既不懂如何將業務數據轉化為可交易的資產,也難以評估自身數據的商業價值。能力的斷層使得數據空間生態呈現“頭部企業主導、中小玩家邊緣化”的失衡格局,難以形成多元主體共贏的良性循環。
多維度創新,護航行業規模化發展
可信數據空間的規模化發展,需要以技術創新打破壁壘、以規則構建明晰邊界、以生態培育激活活力,三者協同發力方能推動可信數據空間真正成為普惠性基礎設施。
技術創新需聚焦效率提升與標準統一。針對隱私計算效率不足的問題,可通過“硬件加速+算法優化”雙輪驅動——采用專用加密芯片將訓練效率提升3-5倍,同時開發輕量化隱私計算框架,降低中小機構的部署門檻。更關鍵的是建立跨行業技術標準,參考63個試點項目經驗,在金融領域統一賬戶數據加密格式,在醫療領域規范電子病歷脫敏標準,通過“行業標桿+強制適配”機制,推動80%以上的隱私計算平臺實現互聯互通。
規則構建要實現確權分級與定價市場化。基于試點經驗建立數據權屬“三分法”:用戶保留所有權、機構享有使用權、收益按貢獻分配,同時對數據進行安全等級劃分,明確不同級別數據的流通范圍。在定價機制上,推廣“基礎價值+場景溢價”的動態模型——醫療數據可按病例數量確定基礎價,結合AI藥物研發等場景附加值調整最終價格。可借鑒數據交易所的“掛牌-競價”模式,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將交易周期壓縮至1個月內,同時建立爭議仲裁機制,降低交易摩擦成本。
生態培育需打造普惠體系與業態創新。針對中小企業參與難的問題,應推出 “數據科學即服務”(DSaaS) 模式,通過云化部署將入門成本降低。在金融、醫療等試點領域培育數據經紀商,幫助中小企業完成數據資產化轉型,同時催生合規審計、安全評估等新業態,形成“技術服務商+數據經紀商+監管沙盒”的生態閉環。
隨著各領域標準化范式的形成,可信數據空間將逐步實現“像水電一樣即用即取”。這種數據自由流動的格局,不僅會重構產業競爭邏輯,更將推動全社會進入“數據驅動”的創新紀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