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這篇繼續談。
現在關于國家是否要加大刺激的討論非常多,很多人認為中國中央政府還有很大的舉債空間,應該通過加大舉債獲得大規模刺激經濟的資金,認為中國目前過高的“道德潔癖”導致自我束縛,影響了經濟復蘇。認為應該積極學習美國、日本通過大規模舉債刺激經濟的做法。
但有沒有想過,這或許并不是所謂的“道德潔癖”而是千年智慧?
西方經濟學確實非常發達,經過幾百年的傳承研究,體系非常健全,中國要想打造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哲學體系,還需要幾代人的積累。但這并不意味著,西方經濟理論就是真理,因為這類社會理論,需要經過完整的社會實踐,最關鍵的就是完整的興亡輪回,要從輪回中總結人性。
目前很多人拿美國、日本的經驗教訓討論中國當前面臨的問題,但這些人說的經驗教訓,基本是40年以內的事情,在歷史學角度,40年以內都是當代史,還不是歷史,超過40年才算是歷史,才能談歷史經驗教訓。
中國是唯一幾千年沒有斷代的文明,經歷了多輪興亡。而西方雖然近幾百年引領全球,但需要注意,西方實際上并沒有經歷完整的文明周期。古希臘文明被蠻族滅亡后,文明微弱的火光僅僅被教會保存了下來,經過上千年的傳播,才終于讓西歐、北歐等蠻荒之地重新進入文明,所謂的“黑暗中世紀”是站在整個歐洲文明發展的角度,燦爛的古希臘文明滅亡了,只剩下蠻族,當然是“黑暗”,但是站在北歐、西歐等區域發展角度,卻是文明傳播的“光明中世紀”。
所以,在“黑暗中世紀”之后,緊接著就是燦爛的文藝復興,在文藝復興的基礎上,又爆發了工業革命,在機器的偉力支持下,西方文明擁有了代差優勢,通過全球殖民奠定了雄厚的國力,積累如此雄厚,以至于現在的西方文明除了美國以外,也不過是發展停滯,仍然處于非常高的水平。這也就意味著,整個西方都沒有經歷過跌入谷底再爬起來的經驗。
在一路上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理論,先天是不足的。中國歷史上一再經歷的,西方并沒有經歷過,這就導致中國與西方決策的眼光和視野存在巨大的落差,西方研究的所謂長遠,往往最多就是10年、20年,而且近年來越來越關注當下,比如美國政府的大多數決策,基本就只考慮一兩年內。
觀察中國的決策,顯然目光對準幾十年甚至一百年后,這從長期規劃就能看出來,早在1997年就初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這是文明的底蘊,因為中國古人就經常思考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的事情。
而且聽起來一百年很久,但也不過就是三四代人的時間而已。
中國幾千年文明告誡政府必須警惕的關鍵之一,就是決不能放縱貪欲,這往往是亡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為人性經不起考驗,就算放縱貪欲的前兩代人能夠遏制住,或者問題不至于發酵到難以解決,但貪欲一旦釋放,只會越來越強烈,一定會形成非常龐大的利益體,這些利益體吸收的財政資金、國家財富一定會越來越多,剛開始國家放出的100份財富,有80份能夠落到實際,后來是60、40、20,甚至到最后,中央撥款反而成了這些利益體繼續盤剝的機會,中央撥款越多,老百姓壓力越大。
這在中國歷史上,已經一再被證明了。比如西漢中后期外戚宦官專權與土地兼并,東晉門閥政治下的權力壟斷,明朝中晚期的制度性腐敗,清朝中后期出現的系統性危機,都導致國家財政被嚴重侵蝕,也導致本想扭轉危機的改革,最終釀成更大的危機,甚至來自中央的救濟反而成了豪強權貴剝削的契機。
比如清朝雍正的“火耗歸公”改革,本意是由中央統一損耗比例來征收賦稅,試圖遏制地方橫征暴斂,然而僅僅到乾隆時期,清朝中央就開始截留地方經費,地方官員也開發出更多、更隱蔽的斂財手段,比如“浮收”“苛派”,搞得農民負擔更重了數倍。
古代由于使用金銀貨幣,所以不像現在純靠信用,在舉債上難度更大一點,但古代中國也有很多負面案例。比如宋代交子、元明寶鈔,很快就被濫用,發行量暴增,造成了嚴重的危機。
秦漢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類似的教訓數不勝數。正是吸取如此慘痛的教訓,所以國家才會盡可能克制欲望、避免擴大舉債,這正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影響未來上百年的財政習慣和精氣神,那就是面對困難,不能走看起來容易的路,而是要迎難而上,做難而正確的事。
放在當下,就是盡可能不濫用經濟刺激手段。
難而正確的事,最差不過是無所進,但實際上只要還在做事,就一定會有進步,自身越來越強大、問題也就越來越小,是一條先難后易的路。可如果一遇到困難就搞大放水,短期會很順,但問題不斷積累,相關利益體力量越來越強,后面更難扭轉,這是一個陷阱,美國、日本都已經掉進去了,不得不陷入債務惡性循環無法自拔。
對現在的中國而言,其實不需要在短期內讓經濟指標看起來變好,這很容易導致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前些年的短期繁榮就是教訓,留下的后遺癥到現在還沒清理干凈。
中國要的是緩慢而根本的強大,要的是持續向好的趨勢,只要今年比去年好一點、明年再比今年強一點,那就夠了。
過去一段時間,也曾經被誘導走上了以短期經濟指標判斷經濟形勢,并采取相應刺激的道路,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錯的。經濟指標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但不是決策唯一的參考,而且指標與指標也不同,如果真的是需要看到短期指標變化,那中國只需要仿照美國的GDP統計模式,略微調整GDP核算標準就行了,哪怕僅僅把房子的租金價值按照市場價折算,都足以保障未來幾年每年8%以上的增速,但這有什么意義呢?
這跟高三模擬考試作弊一樣,只能麻痹自己。
之所以決策層的決斷,與經濟金融界的認知,出現劇烈的摩擦,根本原因是二者決策的視野、格局、眼光差距巨大。
經濟金融界關注的其實只是經濟這個大分支中的部分環節,就連經濟都看不到全貌,更何況經濟以外的諸多因素,而關注的時間尺度最多也不過三五年,甚至現在就連幾個月的投資都敢號稱“價值投資”。
而國家的決策考量中,經濟僅僅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領域而已,還有其他同等重要的領域。比如安全,而這一維度,西方經濟學一般是不考慮的。
就拿戰爭危機而言,雖然中國現在非常強大,從理性角度不會有任何國家敢把中國拖下水,但是萬一不理性呢?
中美軍事實力,不說質量,只說數量,根據美軍評估,到2028年前后,中美軍事裝備在紙面上將出現逆轉,所以美軍內部才會認為2028年可能出現美國不希望看到的地緣劇變,主張美軍應該趁著還具備一定優勢,先發制人。
誰敢賭美國一定不會鋌而走險?
所以決策層才反復強調“底線思維”,還在加強戰略腹地和戰略備份建設。就在今年6月,繼山東之后,河南宣布成為中國來自全世界第二個擁有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相信之后還會出現第三個。
這就是在做好最壞的打算。一戰、二戰前很多國家也覺得不可能打起來,結果呢?現在全世界已經亂起來了,也就是中國的存在,才讓目前的動蕩僅僅局限在局部,但要不要考慮三戰的威脅呢?
還是要考慮的。
而且有些人的邏輯已經陷入矛盾。
一邊說著美國軍事強大、中國脆弱得不堪一擊,另一邊卻對潛在的安全風險避而不談。如果真的按這些人說的中國軍事力量不足,那現在反而應該更加重視軍事和安全,重視生產能力提升,加強戰備能力,而不是老說著產能過剩、需要加大刺激,這跟“隔江猶唱后庭花”有什么區別?
真想找刺激,完全可以去美國資本市場找刺激,靠本事從全世界賺錢,而不是打不過國際資本,就只會躲在溫室里“嚶嚶嚶”地哭。
就連被金融瞧不起的制造業,都能縱橫全球,怎么金融反而成了溫室里的寶寶?這還是馬克思說的那個“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資本嗎?
小鎮絕不是說中國的決策就都是對的,這絕無可能,只是要從實踐出發,對中國的決策有所敬畏,不能粗暴地說這不對、那不對,如果真的如此不堪,如何解釋最近幾十年,中國急速縮小了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甚至被整個美西方認為是洪水猛獸?
未來的確是思想理念變革的時代。
工業革命、科技爆發、世界大發現、全球殖民、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充足的增量財富和戰爭消化矛盾,大大延長了歐洲乃至西方的文明上行期,一直沒有體驗中國古代王朝興亡的完整周期,現在才不過開始進入王朝中后期。而這種興亡經驗,僅僅經過一輪是不夠的,起碼要經歷幾輪才能長教訓,就比如一戰爆發后,人類并沒有長教訓,還是爆發了二戰。
因此現實中,能夠不二錯根本不現實,能不三錯就很好了。然而現在已經不可能給一個國家多次經歷興亡的機會,這就像大學畢業以后,有些遺憾再也無法補上了。
所以,關于經濟、社會、國家發展,要學習西方的經驗和理論,學習它們的方法論,但也要明白“夏蟲不可語冰”,在很多問題上,西方根本沒有經驗,又何來解法。
其他文章推薦
如果喜歡,還請點贊、“在看”和關注吧
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發現“大樹鄉談”
備用:大樹鄉談2022、大樹鄉談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