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的一天,時任農墾部長的開國上將王震,來到了總政治部譚政主任的辦公室。此時,他手里拿著軍委剛剛下發的一個文件:《關于動員十萬干部轉業復員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
他興奮地對譚政講,你們動員10萬干部轉業復員,如果再加上復員的戰士,會給地方造成很大的安置壓力,不如給我吧,我可以安置8萬人。
譚政一聽,驚喜萬分,正愁著這些同志退伍后地方怎么安置呢,這一下子就能解決8萬人的就業,上哪兒去找此等好事呢?譚政當既表示,請示軍委后即刻辦理,并讓王震提前做好接收方案,說軍委首長肯定會支持這個方案的。
那么,王震如何安置這8萬退伍復轉軍人呢?他是農墾部長,當然和農墾有關。
1954年,時任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到黑龍江湯原縣看望即將退伍的鐵道兵。這里也被稱為北大荒,成片的土地長滿雜草沒有被開發利用。此時,在別人的眼中這里是不毛之地,而在王震的眼里,卻是充滿了驚喜。
他聯想到了他帶著359旅開墾南泥灣的情景,更想到了在新疆搞農墾的情景,那時生活溫飽,也有補貼,又可以給革命和建設做貢獻,官兵干熱火得朝天。
為什么不用這個辦法安置退伍兵呢,既開墾這片荒野,又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問題啊。想到這里,王震異常興奮。
到了部隊后,他到菜地察看,當他捧起一把黑土時,眼里立即放出了光,對身邊的同志說:“這土真肥啊,一使勁就能攥出油來!”
他越來越堅定了心中的想法。這一天,王震專門召開會議,他沒有講退伍的工作,反而給官兵做起了農墾報告,從三五九旅講起,講到了新疆的農墾,再講到現在沒有開發的北大荒。
他對戰士們說:“我這個人的革命生涯,就是從南泥灣開荒,到全國農墾,還是開荒。你們所處的北大荒,是一片沒有開發的處女地,真是搞農業機械化的好地方啊!
他對即將退伍的同志說,你們反正也是回鄉搞建設,為何不留下開發北大荒呢……當然,走留不強求,但想留下來的,我立即回去向中央報告,我們再打一次農墾攻堅戰!”
王震的動員報告,說得大家群情激昂,很多即將退伍的同志當場表示,要留下來開發北大荒,屯墾戍邊,繼續為國家作貢獻。
王震立即啟程趕往黑龍江省委,找到老同鄉,也是省委第一書記的歐陽欽談了自己的想法。
歐陽欽聽后也非常興奮,告訴王震說,他去的湯原縣雖然有是大片荒原,但那還不叫大荒原。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形成的沖積平原,那才是真正的大荒原,它的面積相當于好幾百個南泥灣。
他對王震講,如果有足夠的人力,不如把這片大荒野都開發出來,黑龍江省委絕對支持,便利辦理一切手續,提供一切方便。
王震聽后,心里有底了,他回到北京開始著手辦理這件事。為了穩妥起見,他先是派出湯原縣的一位鐵道兵副師長帶著退伍戰士搞開墾試點。
同時,向中央寫報告,建議組織鐵道兵退伍兵組成墾荒農場,開墾荒地補貼國家糧食,很快得到了批準。
1955年,北大荒第一個農場成立,當年開荒14萬畝,播種4萬畝,收獲糧豆竟然達到了驚人的3383噸,王震有了信心。
接下來,他又組織9個師的退伍官兵,擴大黑龍江農墾規模,在密山、虎林等地區擺開了墾荒戰場。不到兩年時間,收獲糧食近2億斤,這是中央都沒想到的。
只不過,隨著農墾規模的不斷擴大,人手就顯得越來越不夠用了,畢竟鐵道兵轉業復員人數有限。而此時,王震也調任了農墾部長,調動復員轉業的鐵道兵也不是那么方便了。
正好在這個時候,軍委發出動員軍官轉業的命令,王震頓時驚喜萬分,直接找到了總政治部,這便有了開頭的一幕。
經他溝通協調,總政治部很快發出通知:“經與農墾部商議,農墾部所屬農場今年可以接收6萬名軍隊轉業的連、排干部,2萬名班以下工農骨干、青年知識分子學員,到國營農場參加生產建設。”
不久后,10萬大軍奔向北大荒,打響了中國農墾事業的攻堅戰,而王震晚年回憶起這件事,感慨地說:我這一生,最讓我自豪的事,就是在黨中央、毛主席的帶領下,開創祖國的農墾事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