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瀘山光福寺的祈愿牌上,“憲宗皇帝御賜光福寺” 的字樣背后,藏著一段跨越唐宋元明的歷史。
這座唐代古寺曾以 “蒙段祠” 之名存在四百余年,而“蒙段祠”作為光福寺重建后的一殿,一直保留到解放后,現在很多年長者都還能明確指出其位置即在九龍漢柏東側,并說得出其廟貌大概。
蒙段祠原址
貞觀古寺變家廟
光福寺為什么會變成家廟?原來唐朝中后期以后,南詔占領大唐嶲州(今西昌),改名建昌府,行政長官均是白族上層貴族。
當時分治建昌府的部落首領相互爭斗,最后“段詔女嫁蒙詔,二段滅蒙”,段興統領建昌各部。瀘山也變成段氏私產,那個被嫁給蒙詔的段詔女子“乞身入道”。
建昌府地圖
在唐王朝“滅佛”政策的大背景下,禪宗僧人慈忍長老從峨眉山來到崇尚佛教的建昌府瀘山,在段阿興和段阿踰的首肯和支持下在原光福寺廢址上建起家廟“蒙段祠”。
蒙段二氏,祖輩都是南詔國皇親國戚,子孫世襲政權,延續四百余年,至元代方“壽終正寢”。
蒙段祠原址舊圖
成化皇帝御賜恢復名稱
光福寺寺名的由來,除了口口相傳“貴妃祈福病愈,皇帝賜名”的傳說外,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元朝滅亡后,明王朝建立。洪武初年的政策是:“西南夷來歸者,即用原官授之”,隨后建昌(西昌)、永寧(敘永)等地彝族土官相繼來朝。此后軍隊屯田墾邊,維持穩定。
到了成化年間,明朝已建國八十多年,西昌一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大為改變。
蒙段祠僧人智紳法師認為佛教圣地、唐朝貞觀時的古廟“光福寺”淪為“家廟”,這是佛教的恥辱。于是他發下大愿,要到京師請皇帝賜名,重新恢復“光福寺”名稱。
法師不遠萬里,到達京師,最終受勅賜光福寺之封,并都綱司之職,一府范圍內的僧人都歸其管理。
這便是光福寺是由成化皇帝親筆賜名的由來之一,明成化元年憲宗皇帝朱見深御題寺名匾額“破四舊”時期被毀,今《光福寺》匾額是趙樸初先生所題。
此后,智紳法師在瀘山恢復禪宗,大展宏圖。自此,瀘山香煙鐸鈴不息,佛教、道教、儒教共建廟宇于一條山道之上,呈現出“三教文化合一”的和諧局面并延續至今。
來源:西昌光福寺
(若有侵權,請私信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