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神話
背后的源頭與流傳
王東峰
灌江口,亦名灌州、灌口,位于今都江堰市岷江東岸,是一處充滿神話色彩的地方,其中“灌口二郎神”最為人所樂道。在上千年的時間里,有關二郎神的衍生神話和文學形象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這一切還要從源頭說起。
出世:灌口二郎神的起源
灌口神廟古已有之,初為氐人所建,供奉灌口三目神。氐人是一個古老民族,《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氐人中最重要一支為白馬氐人,《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冉駹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白馬氐人祭山儀式稱扎山,覡公跳起羊皮單鼓舞,“黥額為天”,即在額頭正中割出一個縱向的傷口,在傷口里涂上黑墨,俗稱“開天眼”,據稱這樣能在茫茫荒野中找尋到走失的羊。隨著灌口廟的香火日益興盛,灌口神開始為當地各族所接受。《邛崍縣志》記載:“蜀中古廟多藍面神像……頭上額中有縱目。”
白馬氐人的中堅力量為清水氐楊氏,漢武帝因其居住地多楊樹而賜姓楊。南北朝時,清水氐楊氏建立仇池國,中心在甘肅東南部,影響范圍至四川中西部大片地區,最后一任國主楊難當為先國主楊盛次子,俗稱“楊二郎”,白馬氐人也漸漸將灌口三目神與其合二為一,稱“灌口二郎神”。
都江堰二王廟中的李二郎塑像
白馬氐人以打獵放牧為生,騎馬、持棹刀、挎彈弓、攜犬的日常裝備,對灌口神形象產生了深遠影響。《宋會要輯稿》記載蜀西迎神賽會“永康軍村民社賽,用棹刀為戲,望行禁止”,棹刀兩側為刃、頭為山字形三尖,可砍可刺,俗稱“三尖刀”兩刃刀”“三尖兩刃槍”,在《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白話小說中被多次提到。
二郎神從部落信仰走向大眾,始自隋朝眉山(唐朝時改嘉州,今樂山市)太守趙昱。《青城山志》稱,趙昱排行老二,人稱“趙二郎”,與兄趙冕上青城山修道。傳說趙昱曾入犍為水潭斬殺作惡的蛟龍,為民所愛戴,唐太宗封趙昱為“神勇大將軍”,安史之亂唐玄宗入蜀時加封趙昱“赤城王顯應侯”,五代后蜀國主孟知祥封趙昱“護國靈應王”,北宋張詠入蜀平叛時曾拜趙昱祠求助,叛亂平息后奏請宋真宗封趙昱“清源妙道真君”。《常熟縣志》記載:“隋趙昱,棄官去,不知所終。嘉州水漲,蜀人見昱霧中乘白馬越流而過,因立廟灌江,呼曰‘灌口二郎神’。”此時的二郎神形象常為官員樣貌,第三只眼也消失不見。
北宋時,朝廷“認證”李冰次子為二郎神。李冰與李二郎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實至名歸。然而,早期正史如《史記》漢書》《華陽國志》等均未提到李冰有子,所以李二郎可能是虛構人物。《水經注》《華陽國志》《藝文類聚》等文獻皆記載李冰制作了五只石犀牛鎮壓水怪,而北宋《古今集記》則將此事安在了李二郎頭上。
1973年,成都建設電信大樓時出土了一只巨大的石犀牛,當時就地掩埋。2012年拆除電信大樓時重新挖出,現存于成都博物館。李二郎被宋帝不斷加封,宋仁宗封其“惠靈侯”,宋哲宗封“靈惠應感公”,宋徽宗封“昭惠靈顯王”。《夷堅志》描繪道:“常見一偉丈夫,豐神秀整,舉動雅靜,衣銷金白袍……偉丈夫者,俗所謂二郎是已”。《搜山圖》所繪二郎神面白無須、武將打扮、左手撫腰、右手持劍,兩腿一條斜伸、一條橫擺,俗稱“二郎腿”。
元朝時,李二郎被封為“英烈昭惠顯圣仁佑王”。而在民間,趙昱依然影響力不減,如元雜劇《灌江口二郎斬健蛟》《二郎神醉射鎖魔鏡》和《二郎神鎖齊天大圣》中的二郎神全為趙昱,騎白馬、持三尖兩刃槍、挎彈弓、攜犬,白馬氐人的形象開始回歸。
流傳:明清文學作品的塑造
至明朝,二郎神楊戩之名開始出現。楊戩原是北宋徽宗時的大宦官,在小說《醒世恒言·第十三卷·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皇妃韓夫人在楊戩家中養病,二郎神廟的廟官孫神通假扮二郎神潛入楊府與韓夫人私通。民間因此將楊戩與二郎神混淆,并衍生出了故事:玉帝之妹張云華與凡人楊天佑生二子一女,取名楊蛟、楊戩和楊嬋。后來玉帝將張云華鎮壓在桃山下,楊戩學藝后劈山救母,玉帝則派出十個太陽暴曬張云華,楊戩擔山趕日,將九個太陽壓在山下。
《西游記》對二郎神著墨較多,“儀容清秀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乃陛下令甥顯圣二郎真君,現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我記得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的,是你么?”“二郎圓睜鳳眼觀看”“被二郎爺爺的細犬趕上”等等,不過原著只說二郎神姓楊,并未提到名字和第三只眼。
《西游記》雖然竭力突出孫悟空的戰力,但和二郎神單挑,作者也謹慎地寫作了五五開——二郎神使出大神通“法天象地”時變得“身高萬丈,青面獠牙,朱紅頭發”。而最近被熱議的網絡游戲《黑神話:悟空》在畫面忠于原著的同時為二郎神添加了第三只眼,灌口三目神的原貌在此乍現。
楊戩之名的廣為流傳,源于明朝另一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書中楊戩除了騎白馬、使三尖刀和彈弓外,犬也有了名字“哮天犬”,這大體是今人熟悉的形象,但未提及灌口、二郎名號和第三只眼。
福建福州市鼓樓區趙真君廟中的趙二郎塑像
清朝時,據《清朝文獻通考·群祀考二》記載,四川巡撫上疏雍正帝給李二郎加封號,禮部認為封子不封父似有不妥,所以雍正同時封李冰“敷澤興濟通佑王”、李二郎“承績廣惠顯英王”,此即二王廟之稱的由來。清初《聊齋志異》中的二郎神“修軀多髯”,并無第三只眼。到清中期,民間漸漸傾向于楊二郎有三目,如何紹基《東洲草堂文鈔》記載,清咸豐四年(1852年)他任四川學政時來到灌縣(今成都都江堰市)二王廟:“前殿二郎神像塑作三目,旁列三叉兩刃刀,不勝疑詫。詢之土人,始知為小說中所載楊二郎故事,荒誕不經。”清末鼓詞《沉香救母雌雄劍》唱道:“當先顯出一神將,牽著狗來駕著鷹。頭戴一頂三山帽,身披鎖子甲黃金。面白微須三只眼,手使三尖兩刃鋒。眾神看罷楊小圣,認得是臨江灌口二郎神。”消失千年的灌口神第三只眼終于再現。
此外,二郎神還有羊二郎、石二郎、毗沙門天第二子獨健、鄧遐等多種說法。如蜀中川主廟,《蜀典卷七·方言·川主》言:“蜀人稱其地官之最尊者,曰川主耳。”大禹、杜宇、開明、李冰、王建、劉備等人都曾被尊為川主,二郎神也后來居上成了“川主二郎神”。
二郎神也呈現出地方性差異。筆者曾參訪都江堰二王廟,看到前殿李二郎像冕旒持笏、三目闊耳、端坐上方,像前牌位“清源妙道真君”,殿門外兩側立三尖刀、哮天犬,后殿為李冰夫婦像。而在東南沿海的福建福州市鼓樓區趙真君廟,二郎神依然為趙昱,殿上懸掛匾額“神勇大將軍”“赤城王又封顯應侯”“清源妙道真君”。其實不只二郎神,許多神話人物都是一邊伴隨著族權、神權乃至政權之間的博弈而演變,一邊在民間生生不息,并孕育出了豐富的人格內涵,傳承至今。
來源:《華西都市報》2025年7月15日第A12版
文/圖:王東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