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就是大暑節氣了,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周遭的一切都被悶悶的熱氣包裹著,壓得人都喘不上氣來,墻壁、花草、土地也都被熱的大汗淋漓。院子里的燈也被曬的有氣無力的,在溽暑的潮氣中,泛著昏黃的光。被稱為燭宵的螢火蟲藏在草叢了,一閃一閃的泛著綠幽幽的亮光,老輩人總是叨咕著,看這天潮的啊,草都漚爛了,變成螢火蟲了。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應時而變的物候現象,是人們用對生存的希望,描繪出的自然的力量,是人們的喜怒哀樂,匯入自然而涌現出的感激之情。五天一候,一候一變,三候為一節氣,二十四節氣為一輪回,四時八節,周而復始著,年復一年著。老祖宗以一雙慧眼和一顆細膩的心,觀花開花落、燕來燕往,把自己的日子與自然萬物的交疊更替,宏大與精微極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在人類的總體經驗中,只有一小部分會存留在意識里。這些被存留的經驗沉積下來,凝結為記憶中可識別與可記憶的實體。只有在這種沉積出現的時候,個人才有可能理解自己的人生。在若干個體共享某種生活的時候,共同生活中的經驗會融合并進入一個共同的知識庫”。彼得·伯格和盧克曼總結的很精準,對于中國人而言,七十二候就是一個完整的,被影像化的共同知識庫,它讓人們意識到,一定有一種控制自然的偉大力量,構建著人與天地間的萬物的規則和秩序,這個規則和秩序指導著每個人的生活,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忘記對自然的敬意。
所有氣候帶來的微妙變化,都被通過典型的形象描畫出來,并傳遞著。這種把對象的整體特征,利用形象化的比擬,來表達個人的主觀體驗的方式,應該是中國人特有的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吧。它既不是單純反映出感性的知覺表象,又不強調理性的抽象概念,而是將典型的形象特征與明顯的隱喻特征相結合,將某種意義隱藏在形象符號中,從而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抽象的意義。這樣的狀態下,符號和意義,形象和本體,思維主體和客體對象都完成了完全的合一,也完成了從一個意義過渡到另一個新的意義、從中規中矩的含義觸及到更廣的含義的過程。
就這樣,事物原有的意義被賦予了新的意義,而這個新的意義終將又轉換成新的形象符號繼續傳遞著。意義是人類以符號形式傳遞和交流的精神內容,這一切,恰恰是關乎每個人的認知和感受,關乎影響著每個人的共同的知識庫。
夏夜里的蟬鳴,竹搖椅上的蒲扇,和院子里彌漫著點燃著的艾草的味道……,所有這些形象,也因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被人們儲存在記憶的知識庫里,與周圍的事物不斷的比對著,校準著。
那原本是用來防蚊蟲的紗窗,也利用上面的一個個小孔,把一切事物與真實的世界格列開來,把我們頭腦中的這些形象打成了馬賽克,足以讓你通過記憶,把它們的意義完全重組起來。所有的事物逐漸的清晰起來,而所有那些關乎夏天的景象,也早已順理成章的變成了人們頭腦中夏天特有的形象符號。
雖然意義是抽象的,還好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承載著人的概念與經驗的事物,才讓意義變得具體而為我們所感知。事物作為意義的承載物,也是幫助人實現認同、回憶和文化延續的紐帶。通過對意義的想像,我們完成了對事物的認同。而這種認同,一定來著我們對過去的再生的回憶,和影響著傳統的文化的延續。所以,意義是一直是在跨代的傳遞著的,器物、建筑、風景、聲音、氣味和觸覺等等,本身也因為記憶和文化而承載著意義。它們把過去和未來連接到了一起,也將那些應該被銘刻于心的經驗和記憶以特定的形式符號留存下來,并且使其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產生的一些意義在歷史中消失了,另一些意義卻不斷的延續著。原初的意義在一個新的社會結構中,成為一種被認同的符號,被賦予了新的價值 。
也許,這就是那看不見的,卻能時刻感知的意義,賦予的我們生活的美好吧!
多謝大家的關注,我們的新書已經出版。
我們的研究和寫作還會繼續,雖然路一定很遠,一定很長。我們也愿意繼續分享我們的迷茫和走出迷茫的那種快樂,分享我們所能看到的值得珍惜的一個個日常,以及它們生長出的世界......
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們一起看到。看到那個看不見的日常。 期待一起相聚,一起尋日用之道,一起發現日用!
發現日用:https://item.jd.com/10122723675768.html
日用之道:https://item.jd.com/10122721588242.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