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寒門出貴子"的故事總能觸動人心。
2017年的龐眾望744分考入清華。
而今年,有一名叫周糠順的學生,也在"天崩開局"中,交出了一份令人動容的答卷......
本文圖片、描述源于網絡,旨在弘揚正能量,無不良引導。若涉版權或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即刻刪除。內容信息可靠,部分情節為提升可讀性或有虛構,僅供參考,望理智閱讀
2007年,周糠順出生在湖南益陽南縣的一個偏遠農村。
從出生起,他的生活就充滿了困難。
父親周建軍年輕時因為工傷,腿落下了殘疾,只能靠村里安排的保潔工作和撿廢品過日子,每個月的收入還不到一千元。
母親龔伏紅有智力障礙,生活只能半自理,需要長期吃藥來控制病情。
這個家在當地是出了名的貧困,住的是磚木結構的危房,看著搖搖晃晃的,很不結實。
家里最值錢的東西就是一臺銹得很厲害的電風扇,墻上貼滿的獎狀是家里僅有的裝飾。
2015年,周糠順8歲,命運又給了他沉重一擊。
那年,他上小學,課間時被人意外撞到,導致腸斷裂,還伴有腦震蕩,必須馬上做手術,手術費要10萬元。
對于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10萬元就是個天文數字。
父親周建軍沒辦法,只能拄著拐杖,挨家挨戶去借錢。當時才11歲的周糠順,用還很稚嫩的筆跡寫了一封求助信,信里說:“我想活下去,想長大照顧爸媽,求大家幫幫我。”
這封帶著孩子氣的求助信,讓整個縣城的人都很感動。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村里的村民,還有不認識的退休教師,都紛紛捐了錢。最后,錢湊夠了,周糠順做了手術。
父親周建軍找了個舊筆記本,把每個捐款人的名字和捐的錢數都認真記了下來。
這件事,成了周糠順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一課,讓他明白了什么是感恩,什么是責任。
升入初中后,周糠順遇到了一個難題,學校在20多里外的縣城,殘疾的父親沒法接送他。
這時候,開早餐店的大伯周建輝幫了他,把他接到縣城一起住,這一住就是六年。
大伯家條件不好,10平米的早餐店,每天凌晨3點就要起床和面,但還是給周糠順提供了能學習的環境。
一張書桌、一盞臺燈,還有每碗熱面條里臥著的兩個雞蛋。
冬天的早晨,伯父騎電動車送他上學;就算摔倒在雪地里,也是先把散落的課本撿起來。
為減輕家庭負擔,暑假時他瞞著大伯去工地搬磚、餐館洗盤子,一天掙80塊當作生活費,被伯母發現后仍堅持:"能自己掙一點是一點。"
周糠順沒有智能手機、電腦,也沒上過補習班,但他有自己的“低科技學習法”:把同學不用的打印紙訂成錯題本,自己畫“知識樹”來代替思維導圖軟件,用大伯的老年機聽英語廣播。
這種被學者叫做“紙質互聯網”的學習方式,讓他在物理、化學省級競賽中拿了獎,英語聽力還考了滿分。
高中三年,班主任搞的“舊書循環計劃”幫他省下1200多元教輔費,村委會的燈成了他晨讀時的“自習室”。
2025年高考放榜,同學用手機幫他查到642分的成績,他只是平靜地說:“本以為自己會超常發揮,但發現沒有,和平時一樣。”
642分的成績,完全夠得上頂尖985高校,可18歲的周糠順卻把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專業填成第一志愿。
這個不合常規的選擇,讓很多人議論紛紛。
不少人覺得“太可惜”,還說“眼界決定命運”,但他的回答挺清醒,不像這個年紀的孩子。
他說選北郵主要是從現實考慮,更看重就業。而且也想去北京,感受下首都的文化。
他心里想得很實在,就是想靠自己努力,讓父母和自己的生活能好起來。
對他來說,志愿選擇不只是看學校名氣,更要貼合自己的實際需求和未來打算。
龐眾望和周糠順的經歷,都是寒門學子奮斗的縮影。兩人成長環境相似,都要在家庭困境中扛起責任。
龐眾望從小照顧殘疾母親和患病父親,靠努力考進清華后繼續做科研;周糠順在同樣艱難的家境里,高分考上名校后選擇直接就業。
他們不是被困難壓垮的可憐人,而是會盤算著用好手里的每一分資源,找到最好出路的人。
他們也不是等著別人來幫的弱者,而是能把別人給的一點幫助,都變成自己往前走的力量。這種變化,說到底是他們在現實里學會了更實際的生存智慧。
他們不是等待拯救的弱者,而是懂得將每一份善意轉化為前進動力的生活強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