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學術期刊《德國研究》編輯部的一則《撤稿聲明》。該編輯部接到舉報,稱北京某211大學副教授李某某于去年發表在該期刊的論文涉嫌剽竊,經查屬實。
編輯部對涉嫌文章予以撤稿,嚴厲譴責李某某的學術不端行為,并通報其單位,表示不再受理該作者的稿件。
而就在6月1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通報了2024年度第二批科研不端案件,涉及7所高校。其中,湖北某高校余某某以及浙江某兩所高校徐某、宋某某等發表的論文圖片偽造篡改、未經同意使用他人署名等學術不端問題。
學術不端,為何屢禁不止?
不到一個月,多起學術不端問題出現大眾視野,高校教師學術誠信話題再度受到公眾熱議。
與此同時,我國近年科研產出規模與質量呈現雙重提升態勢。數量層面,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23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在各學科頂級期刊發文量達16349篇,占全球總量30.3%,首次超越美國居世界首位。
質量維度更顯突破性進展:截至2023年7月,我國熱點論文數量達1929篇,占全球45.9%,較2022年增長6.7%,持續位列全球首位;高被引論文5.79萬篇,占全球30.8%,穩居世界第二。需特別說明的是,熱點論文指近兩年發表且近兩月被引次數進入學科前0.1%的論文,高被引論文則指2013至2023年間被引次數位居世界前1%的論文,二者均為學術影響力核心指標。
為了遏制學術不端亂象,教育部早在2009年發布的《關于嚴肅處理高等學校學術不端行為的通知》就明確提出,少數人的學術不端行為,敗壞了學術風氣,損害了學校和教師隊伍形象。對于“害群之馬”,(相關方面)必須采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絕不姑息。
該《通知》中,教育部規定高等學校對下列學術不端行為,必須進行嚴肅處理:(一)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二)篡改他人學術成果;(三)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四)偽造注釋;(五)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六)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七)其他學術不端行為。
明知學術不端被查后會引發一系列后果,為何不斷有人以身試法,企圖通過不端行為獲得自己不應有的學術成就呢?
曾有專家撰文分析表示:
核心癥結在于少數教師受名利驅使致學術道德失守。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高校與社會的聯結日益緊密,部分教師受不良風氣侵蝕,將學術研究異化為逐利工具,喪失了教師應有的自律精神、誠信品質與嚴謹態度。
而人才評價與職稱晉升制度的缺陷更是直接誘發學術不端。長期以來,學術成果被過度強化為教師考核的核心標尺,成為職稱晉升、榮譽申報的硬性門檻。部分對科研缺乏熱忱的教師,為滿足職務晉升、項目結題、評優評先等需求,被迫選擇學術造假。
此外,部分高校的現行機制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偏弱,未能形成有效震懾;同時,論文審查僅聚焦最終成果,忽視創作過程的動態監管,這些制度性漏洞共同構成了學術不端滋生的土壤。
加大力度,阻擊學術造假
在學術論文質量與規模雙升的背景下,教育系統更需以緊迫態勢構建健康有序、科學規范的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良性生態,對學術造假、科研失信行為必須“零容忍”,堅決守住學術倫理紅線與教育尊嚴底線。
從國內政策和高校情況來看,可從三方面入手遏制學術不端事件。
#健全學術不端行為懲戒機制
針對學術不端行為,需構建分級分類的處置體系。依據2016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要求,高校應建立教學科研人員學術誠信檔案,將學術誠信審查嵌入年度考核、職稱評聘、課題申報、人才計劃遴選、評優獎勵等關鍵環節。針對不同嚴重程度的學術不端行為,實施差異化懲戒措施,包括公開通報、科研項目終止、學術獎勵撤銷、崗位解聘等,并依法依規追究法律責任。
#構建專業化學術監督體系
建議設立獨立學術監察機構,組建由法學、倫理學、學科專家構成的學術不端調查委員會,培育專業化的學術失范行為認定隊伍。該體系需建立涵蓋咨詢受理、調查取證、證據鑒定的全流程工作機制,實現對學術造假行為的科學甄別與價值評估。
#完善學術生態治理體系
在強化事后懲戒的同時,更需注重事前預防體系建設。當前我國正深入推進“破五唯”改革,教育部等部門已出臺系列政策文件,指導高校構建符合學科特點的學術評價體系。建議高校建立多維度的學術質量評估指標,完善同行評議機制,強化過程性學術監督,通過制度創新從根源上防范學術失范行為。
上述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預防與處理學術不端行為辦法》同時強調:高等學校是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處理的主體。高等學校應當建設集教育、預防、監督、懲治于一體的學術誠信體系,建立由主要負責人領導的學風建設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依據本辦法完善本校學術不端行為預防與處理的規則與程序。
國內高校通常以此文件為框架制定具體措施。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進一步細化規則,清華允許匿名舉報但需事實清楚,北大將“濫用學術資源干預學術活動”納入不端行為范疇,復旦明確了一稿多投、包庇學生抄襲等具體違規情形。
學術不端對教育事業的危害亟待重視。當學術研究與功利主義綁定,不僅動搖學術誠信根基,更會損害高等教育公信力。近年屢現的學術失范案例,深刻反映出評價體系偏差與監管機制薄弱的結構性問題。
這需要政策制定者與高校形成合力,堅決扭轉學術規范失序局面。不僅要讓學術造假者付出應有代價,更要推動學術生態環境根本性好轉,讓失信丑聞愈發減少。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及相關高校網站.
[2] 高校副教授論文剽竊被撤稿!學術期刊:不再受理該作者文章. 《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20250713.
[3] 一批高校教師學術不端事件,被曝光!. 麥可思研究公眾號,20241115.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