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心理咨詢師、高級中學心理學教師、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應用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背景。專注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詢;青少年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焦慮癥、自閉、多動與抽動癥及其他心理障礙豐富的個案經驗。青少年成長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機網癮、厭學、戀愛問題、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為(長程陪伴有豐富的經驗)、青春期問題、考前焦慮(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導)、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障礙。
各位寶爸寶媽們!有沒有遇到過那種“軟硬不吃”的娃呀?就像你家娃是塊超倔強的小樹苗,你又是澆水又是剪枝,人家就是按自己的節奏長,完全不搭理你。這時候傳統教育方式根本不管用,就像拿了個鈍斧頭砍大樹,白費力氣。其實咱們需要的不是更硬的“工具”,而是更細膩的“土壤”。
咱先說說這“軟硬不吃”的本質,其實孩子不是叛逆,而是在求生。孩子會開啟“防御機制”,當你嘮嘮叨叨說教,或者懲罰他的時候,他就進入“心理保護模式”了。就像野草被反復踩,根就扎得更深。有個小男孩總被批評“不聽話”,就開始用沉默對抗父母,還在日記里寫“我只想證明,你們的話傷不到我”,這娃多讓人心疼啊!“軟硬不吃”也是孩子在發求救信號,他們可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想要安全感。心理學研究說了,70%的“叛逆行為”都是因為情感需求沒被滿足。
接下來咱說說破局策略,要從“控制”變成“喚醒”。第一個策略是建立“信任賬戶”,每天留出15分鐘無條件陪伴孩子,一起散散步、拼拼圖啥的。說話也別老“你應該”,改成“我注意到”,比如“我注意到你今天主動整理書包了”。信任就像存錢,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自然就愿意合作啦。第二個策略是游戲化教育,有個女孩不愛寫作業,用“闖關任務”,每完成一題解鎖一個故事片段,慢慢就主動學習了。咱得把目標變成孩子感興趣的“劇本”,別老強制人家。第三個策略是允許“安全失控”,設定個底線,像“不能傷害自己或他人”,其他的讓孩子自己選。孩子堅持不帶雨傘,就讓他淋一回雨,體驗體驗后果,他自然就學會準備了。自主權就是成長的催化劑,說不定在失控里還能有意外突破呢!
家長也得“自我革命”,放下“教育者”的面具。咱別老有“控制幻覺”,覺得管得越嚴孩子越聽話,這就錯啦!過度控制就像擰緊的彈簧,孩子反抗得更厲害。咱得成為“情緒垃圾桶”,孩子發脾氣時,先問問“我看到你很難過,需要我陪你嗎?”讓孩子把情緒倒給咱,別忙著糾正他的行為。咱還得接納“不完美”的教育,多反思反思,“我的焦慮是不是因為怕不符合社會標準?”“孩子的獨特性是不是被我的期待給抹殺了?”
教育可不是雕刻,而是喚醒。孩子說“軟硬都不吃”,其實是在說“請別用你的尺子量我的世界,我要的不是被改造,而是被看見”。真正的教育就是放下“改造者”的執念,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同行者”。各位家長,你們準備好改變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