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外出,不知道被什么蟲子咬了一口,叮咬處出現紅斑或身上出現皮疹,有的還會發燒,持續好幾天;之后部分患者身上多處開始出現紅斑,這些紅斑會從一個地方逐漸消失再從身上的另一個地方出現;慢慢肘、膝等關節開始發炎,有的甚至出現神經根炎、心肌炎……別大意!這可能不是簡單的蕁麻疹或過敏,很可能是被蜱蟲叮咬感染了萊姆病!
這種病尚未被大眾廣泛認識,很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種“小眾”但危害頗為嚴重的萊姆病,以及如何防治。
一、什么是萊姆病
萊姆病也叫萊姆疏螺旋體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也叫萊姆病螺旋體)引起的人獸共患病。其病原體可引起人體多系統、多器官的損害,嚴重者終生致殘甚至死亡。
萊姆病主要分布在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在北美、歐洲以及亞洲都廣泛存在。我國至少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群中存在萊姆病螺旋體的感染,疫區主要在東北、西北、華北、華南等地區。
伯氏疏螺旋體
二、萊姆病的易感人群
與臨床表現
人類對萊姆病螺旋體普遍易感,男女性別差異不大。感染后一部分人群出現顯性感染,另一部分人群為隱性感染。萊姆病的流行主要以散發為主。高發人群主要見于林業工人等野外作業人群、山林地區居民及旅游人群。
萊姆病的臨床表現呈多樣化,早期可出現發熱、頭痛、乏力、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萊姆病特異的游走性紅斑。中晚期萊姆病可出現關節炎、慢性萎縮性肢皮炎、神經系統損害以及心臟、肌骨骼等其他系統損害的表現。
游走性紅斑
三、萊姆病的高發時間
早期萊姆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不同地區萊姆病的流行季節略有不同。在我國東北林區,萊姆病初發于4月末,6月上、中旬達到高峰,8月以后僅見散在病例。這些季節性特征與某些特定的蜱(如北方地區的全溝硬蜱等)的種類、數量及其活動周期相關。但晚期病例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沒有明顯季節性。
四、萊姆病的傳染源
和傳播途徑
萊姆病螺旋體的宿主動物較多,包括鼠、兔等野生脊椎動物以及狗、羊、牛等家畜。其中鳥類可長距離傳播萊姆病螺旋體,有使疫源地擴大的作用。
萊姆病螺旋體主要通過蜱的叮咬傳染動物和人。其它媒介如螨等也可傳播萊姆病。
另外,萊姆病還可以通過接觸傳播、經血傳播和垂直傳播。動物間可通過尿液相互感染,甚至可以傳給密切接觸的人。保存在4°C的人全血中的萊姆病螺旋體可存活25天或更長,所以輸血或皮下注射都可能引起感染。并且萊姆病螺旋體在人和牛、馬、鼠等動物中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播。
長尾黃鼠,萊姆病螺旋體的宿主之一
五、如何診斷萊姆病
早期萊姆病,如果患者有疫區接觸史和明確的蜱暴露或叮咬史,并出現萊姆病典型的慢性游走性紅斑,不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即可診斷為萊姆病。
不出現慢性游走性紅斑的早期萊姆病和中、晚期萊姆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無特征性癥狀,國外學者稱之為最大的模仿者。臨床上常常難以診斷,從而造成漏診、誤診,大部分萊姆病患者得不到明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轉為中、晚期慢性全身性感染,導致慢性關節炎、神經系統、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萎縮性肢皮炎等較嚴重的疾患,長期反復發作,以致喪失勞動能力、殘疾,甚至死亡。所以萊姆病的診斷必須綜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三方面的結果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六、得了萊姆病,如何治療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病人愈后才較好。出現萊姆病相關癥狀要及時去當地正規醫院就診,告知醫生相關的旅居史,有助于診斷。如當地醫院不能完成相關實驗室檢查,應及時咨詢當地疾控中心。
萊姆病的早期診斷和正確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有效預防晚期萊姆病的發生。早期萊姆病患者采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可以痊愈。根據萊姆病病程和臨床表現的不同,采用的抗生素種類、劑量、給藥途徑和療程不盡相同。
七、如何預防萊姆病
萊姆病的預防應采用綜合措施,即環境防護、個體防護和預防接種相結合的措施。
控制傳染源
家住林區的居民應注意經常性防鼠、滅鼠,避免鼠類將蜱帶入家中或接觸其尿而感染。家養寵物者應多注意動物的衛生,經常進行消毒殺蟲。并且對狗等動物可進行疫苗接種。
切斷傳播途徑
蜱多停留在高約30~75厘米的草端,有人、獸通過時,便攀附于其身上。因此,應加強衛生宣教,搞好環境衛生,清理駐地及生產地區環境及通路的雜草和枯枝落葉,造成不利于蜱類滋生的環境,或使用有效的驅蜱劑。
在林區工作、生活的人和去林區出差、旅游的人應加強個體防護,防止蜱類侵襲。可穿防護服,扎緊褲腳、袖口、頸部等。裸露部位可搽防蚊油,也可全身噴灑驅蜱劑。如果在蜱孳生的區域進行工作或活動,每天需對身體進行全面檢查,不能忽視對頭發的檢查,并及時除去身體上的蜱,個別種類的蜱可能非常小,尤其需注意。
預防接種
目前,國際上僅有動物萊姆病疫苗,尚未有可用于人的疫苗。
八、蜱叮咬后,如何處理
蜱的去除
由于大量病原體存在于蜱的口器內,因此在除去蜱時,連同蜱的口器一同去除至關重要。當發現皮膚有蜱叮咬時,應首先使用含有麻醉劑及/或抗感染的軟膏涂抹蜱叮咬處15~20分鐘,以利于蜱口器放松,然后使用鑷子貼緊皮膚,夾住蜱頭部后應垂直,輕輕將其拔出,認真檢查取出蜱是否含有頭部及口器,同時嚴密觀察叮咬處皮膚有否殘留蜱的成分。
將取出的蜱保存好進行鑒定,去除后要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蜱附著的部位并使用抗感染軟膏涂抹患處。
預防性治療
有以下指征時蜱叮咬患者需要預防性服藥,以避免萊姆病螺旋體感染:
1.叮咬皮膚的昆蟲鑒定為蜱;
2.患者來自萊姆病疫區;
3.蜱叮咬時間大于36小時。
對于上述三項均符合患者需要口服多西環素(成人單劑量200毫克;8歲及以上兒童按照每日4.4毫克/千克計算,最大劑量為200毫克)進行預防性治療,多西環素不能使用者可考慮阿莫西林或者頭孢呋辛替代治療。
嚴密觀察
去除蜱后的一個月內,要密切觀察是否有蜱傳疾病的癥狀和體征。如果叮咬部位出現皮膚損害或者有神經系統、心臟及關節損害者,要立刻尋求醫療幫助,以評估罹患蜱傳疾病的可能性。/健康科普
作者:傳染病所 郝琴
審核:闞飆
編輯:楊紫萱、張林林
監制:姚建義、于子涵
本文涉及版權圖庫,轉載時請注意,避免侵權。
1.
2.
3.
快點“一鍵三連”,
一起健康生活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