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他是19世紀法國最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之一,也是梵高、達利等藝術家的偶像。他被人譽為“最偉大的農民畫家”,其代表作包括《拾穗者》《晚禱》《播種者》等。
今年是米勒逝世150周年,來自法國奧塞博物館的《拾穗者》正在上海展出,而另一件名作《晚禱》則將于8月前往英國國家美術館“米勒:土地上的生活”特展。米勒《晚禱》對梵高、達利的影響到底在哪里?
薩爾瓦多·達利將一幅描繪鄉村場景的小尺幅畫作轉變為了現代藝術的圖騰。原作名為《晚禱》 (The Angelus),是讓-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至1859年創作的,當時廣受歡迎。
在原作中,一對虔誠的農民夫婦聽到了遠處教堂傳來的鐘聲,于是停下手中挖土豆的工作,低頭祈禱。但在達利筆下,他從這幅畫中看到了更多,有性愛,也有家庭的悲劇。在達利創作的眾多版本中,這對夫婦的身體上長出了農具。在其超現實畫作中,這些善良的鄉下人變成了腐朽的木乃伊,被時間和悲傷轉化成了化石?,F在,法國奧賽博物館把米勒的原畫借給英國國家美術館,作為即將舉辦的特展“米勒:土地上的生活”的主角。觀者將有機會沉醉于這幅看似純真的藝術作品。
米勒《晚禱》
米勒《晚禱》在19 世紀一炮而紅,被廣泛復制,而原作則以創紀錄的價格輾轉于多個私人收藏家,直到盧浮宮于1889年首次試圖為法國購得它,并于1910年將其收入囊中。1932 年,《晚禱》受到了“終極致敬”:被一把小刀連劃數刀。修復后,它一直被保存在盧浮宮,直到1986年奧賽博物館開館。(《晚禱》與《拾穗者》一起從盧浮宮轉到奧賽博物館米勒廳)
在達利之前,梵高在1880年臨摹了這幅畫。這一作品是他最初的藝術創作之一,未經訓練的稚拙筆觸更增添了畫作的感染力。梵高尊崇《晚禱》,將其視為藝術的理想典范。兩位現代主義巨匠都對米勒的杰作情有獨鐘,他們的作品展示了一件藝術品如何在觀者心中轉化為別樣的意境。達利為了對《晚禱》產生幻覺,故意讓自己的大腦處于一種類似疾病的狀態。他說:“我和瘋子唯一的區別就是我沒有瘋?!碑斎唬蟾邲]能掌控這種切換能力。
梵高于1880年臨摹《晚禱》的素描作品
當時,梵高在倫敦,在藝術品經銷商古皮爾父子位于考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的分店工作。他在最早的一封信中描述了這幅畫的魅力。1874年,他寫信給弟弟提奧說,“米勒的那幅畫《晚禱》,真是太棒了,太美了,太有詩意了。”這位荷蘭牧羊人的兒子,年僅21歲,在他決定成為畫家的五年前,就在《晚禱》中看到了獨特的詩意。
《晚禱》的創作者米勒當時已近暮年。與幾個世紀前的勃魯蓋爾(Bruegel)一樣,米勒也是如此真實地描繪農村生活,以至于人們以為是一位農民在分享他的世界。這并非毫無根據。米勒出生于諾曼底海峽沿岸附近格魯什的一個農民家庭。他說,《晚禱》描繪了他對童年的一段回憶:“我們在田里勞作,聽到教堂的鐘聲響起時,祖母總是讓我們停下來,為死去的窮人祈禱?!?/p>
米勒《自畫像》
米勒并不是一位天真的藝術家。他曾在巴黎師從歷史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后者因《處決簡·格雷夫人》( 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1833年)而聞名。但后來,米勒的生活并不順利,他隱居瑟堡,成為了當地的肖像畫家。
然后,米勒突然找到了自我,開始描繪農民的艱苦生活。這是一個偉大的決定。他的第一幅成名作是《揚谷殼》(The Winnower),描繪了一個男人用揚谷器吹起谷物,將金色的麥粒高高拋向空中。當麥粒落下時,就能將麥子與谷殼分離。這聽起來像個寓言嗎?的確如此。因為米勒在 1848 年的巴黎沙龍上揭幕了這幅農民剔除壞種子的畫作。那一年,歐洲正經歷著革命的沖擊。之后的畫作則是對艱苦農村勞動的致敬,包括《播種者》和《拾穗者》。米勒并沒有把風景描繪成田園詩,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窮人被累死的地方。
米勒《揚谷殼》
梵高從宗教的角度看待了米勒的同情心。在寫給兄弟提奧的那封早年信后不久,他就被解雇了。他試圖成為一名傳教士,向窮人傳教。他的家人認為他有宗教狂熱。他的狂熱包括崇拜米勒。當他看到米勒的畫展時,他激動地說:“我真想告訴自己,脫掉你的鞋子,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p>
梵高《耕地的農婦》,1885年
在梵高的早期中,能顯而易見地看到受米勒的影響。他于1885年創作的《耕地的農婦》(Peasant Woman Digging)中,他賦予了挖地者一種巨大而樸實的形象,就如同米勒筆下的人物。他對《晚禱》最明顯的借鑒則是《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
在米勒的《晚禱》中,農民們在堅硬的土地里挖土豆,辛苦勞作之余,稍事休息,籃子里和手推車上鼓鼓囊囊的麻袋里都裝著土豆。而梵高的《吃土豆的人》仿佛是故事的下一章節:農民們回家與家人共享簡樸的晚餐。梵高在這里確立了自己接替米勒成為農民畫家的地位。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年
但梵高對《晚禱》如此強烈的反應,是否有比政治或宗教更難以名狀的原因?超現實主義者會說,是的。達利會在《晚禱》中看到了難以名狀的暗示。達利也說出了這些暗示。對他來說,這幅畫是 “迄今為止最令人不安、最神秘、最密集、潛意識最豐富的作品”。從他的角度來看,《晚禱》與其說是鄉村生活的片段,不如說是一部媚俗的超現實主義夢境作品。
看看米勒筆下的場景:籃子里棕色的土豆塊看起來像火雞,而那個沒有形狀的麻袋里可能裝著部分尸體。巨大叉子的三個尖頭被猛烈地插進地里,手推車上的兩根粗粗的扶手從女子的裙擺處探出。這些弗洛伊德式的暗示是否指向了人物關系中某些難以啟齒的東西?在達利的作品《黃昏的返祖現象》(Atavism at Twilight)中,叉子插在女人的背上:男人夢見性事。達利認為,她是他的媽媽。
達利《黃昏的返祖現象》,仿《晚禱》,1933年
或者,他認為他們是死去孩子的父母。達利認為,米勒最初在前景中畫了一座墳墓。你似乎能看到它。他說服盧浮宮對這幅畫作進行X射線檢查,并聲稱檢查結果證實了他的理論。這種想法縈繞在他于1965年創作的怪誕畫作《佩皮尼昂火車站》中。墳墓變成了分隔這對夫婦的鐵軌。佩皮尼昂是從西班牙抵達法國的第一個車站,也是檢查證件的地方,在這里,它成為了生與死的邊緣之地。
達利對《晚禱》的想法足以寫成一本書。他也確實做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撰寫了《米勒<晚禱>的悲劇神話》,并在30年后出版。這本書被譽為他所謂的 “偏執狂批判法”最雄心勃勃的理論體系,在這種方法中,你會對一個對象或圖像產生幻覺,并使其層層蛻變。他說的都是真的嗎?他真的對《晚禱》著迷了嗎?還是他只是喜歡這種想法?
達利《佩皮尼昂火車站》
1929 年,達利與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 Bu?uel)共同創作了電影《一條安達魯狗》(Un Chien Andalou),其中一對情侶像《晚禱》中的農民一樣站立(但男女位置互換),直到他們的愛情石化,被埋入沙土。這部電影是達利的夢幻藝術作品,拍攝于他公開自己對米勒的癡迷之前。不久,他又在1933年的作品《米勒晚禱的考古懷想》中重新描繪了這幅作品,在畫中,情侶變成了聳立在沙漠上的巨大的、慢慢被侵蝕的紀念碑。
達利《米勒晚禱的考古懷想》,1933年
達利終其一生都在試圖理解《晚禱》為何讓他著迷,這段旅程最終演變成一場關于性與死亡的超現實之旅,成為欣賞藝術作品的良好指南。我們參觀美術館時,都應該帶著一絲偏執的批判精神,讓藝術品盡可能多地引導我們去思考。
為什么藝術能吸引我們?有時,一幅特定的畫作似乎蘊含著你無法言喻的深意,并深深地印在你的心中。這就是藝術的奧秘,也是《晚禱》的奧秘。它在暮色鐘聲中召喚著你。
8月7日起,英國國家美術館將展出“米勒:土地上的生活”特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