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廬江縣移湖街道閘山村來了一群“新農人”。隨著暑期社會實踐的開展,大學生志愿者走進鄉村直播間,用青春力量為農產品插上“云翅膀”,讓鄉村振興的畫卷在直播鏡頭前徐徐展開。
“三、二、一 上鏈接!”
“家人們,這是早上從果園現摘的葡萄,又香又甜,飽滿多汁,想要的趕緊點擊下方小黃車購買!”
清晨七點,閘山村的助農直播間已經熱鬧起來。大學生張淑雅在鏡頭前熱情講解。直播間里,村民清早現摘的豆角、玉米、瓠子等新鮮蔬菜帶著泥土的芬芳,土雞土鴨的農家氣息撲面而來。張淑雅對每種農產品的特點和口感娓娓道來,并在直播間里現場喝鴨湯、啃梨子,呆萌可愛的直播風格吸引了很多觀眾。
“我們這個直播間平時是我們四個書記在播,最近加入了年輕面孔后,人氣感覺明顯旺了!”閘山村黨委書記謝付田興奮地說道,“大學生知識面廣,語言表達能力強,把農產品的品質和優勢講得清清楚楚。他們性格既幽默又活潑,特別有感染力,很能吸引流量,效果比我們預期的好得多。”
開播不到兩小時,直播間互動點贊量就輕松過萬,銷售額突破35000元。
張淑雅是安徽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工程系2024級學生,平日里對直播非常感興趣。在網上刷到閘山村的助農直播后,她立刻行動,與其他三名本地大學生一起,加入到直播間。
對于帶貨農產品,張淑雅有著自己的思考。“我們不僅注重營造直播效果,還對農產品的特點、種植過程和營養價值等進行深入了解,滿足觀眾的求知欲,進而全方位、立體化地推廣農產品。”
直播間外,其余大學生全力打好配合,有的幫助村民卸貨搬運,有的登記訂單信息,有的為農戶進行貨品結算,期間還要見縫插針地剝玉米,抓鴨逮鵝......每天早晨七點到九點,大學生們就像陀螺一樣在直播點轉個不停,他們眼里有活,手下有勁,忙而不亂,有條不紊。
直播間銷售的大多是果蔬和家禽,對物流時效要求很高。為了不讓村民的心血耽擱在路上,直播一結束,他們又立馬趕到倉庫,核對訂單并打包發貨。倉庫堆滿貨物,夏季悶熱,大學生們一邊擦汗,一邊麻利地對玉米、絲瓜等農產品進行挑選、裝箱、打包。
“他們當得了主播也干得了后勤,從稱重登記到打包搬貨,每個環節都認真細致、踏實肯干,體現著當代大學生實干擔當、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團縣委組宣部部長、閘山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吳運敏如是說。
鄉村振興需要新鮮血液的激活,大學生也需要走出課堂,在服務社會中檢驗學識、提升技能,這是一場為鄉村振興而凝聚起來的雙向奔赴,不僅實現了農產品的暢銷,更搭建起校地合作、實踐育人、服務社會的多贏平臺。
閘山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汪斌感慨:“鄉村振興需要大學生人才,我相信,未來將有更多有知識的年輕人涌入我們的鄉村,在火熱的基層實踐中展現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陳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