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雅集第3期 ? 凌海濤老師扇面書法交流
凌海濤
安徽廬江人,號百川堂。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國學修養班、中國文聯第十四期全國中青年文藝人才高研班成員。中國書法藝術創作最高獎——第四屆蘭亭獎佳作獎一等獎得主。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標準草書學社社員
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理事
安徽省政協書畫研究院理事
安徽大學兼職教授
合肥市文聯委員
合肥市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合肥市書畫院專職書法家
合肥市宣傳文化領域拔尖人才
作品曾展于:
中國美術館、北京民族文化宮、中國文聯文藝家之家展覽館、國家畫院、榮寶齋美術館、曲阜孔子研究院美術館、大連博物館、紹興博物館、常熟美術館、杜甫草堂、甘肅隴南博物館、西藏林芝美術館、新疆石河子美術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蘭亭書法博物館、金陵美術館藝術空間、河南永城漢風美術館、深圳畫院、南昌畫院、福州畫院、英國德比郡市政廳、波蘭(華沙)國家康斯坦蒂·扎莫伊斯宮殿美術廳、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州議會大廈、韓國大田美術館、韓國原州雉岳藝術館、日本高知美術館等地。
七月中旬,正是炎熱酷暑,心齋雅集三期以書法扇面為主題,邀請凌海濤老師指導扇面的創作,并延伸講述了一些書法理論。對于初學書法的人來說,書法理論是很難通過字面理解的,需要通過對法帖深入研習和思考,才有可能真正體會到古人的論書之妙。
凌海濤老師娓娓道來
因此,一位老師對于初學者講述理論會特別困難,形同隔著很遠距離,他要高聲呼喊,對方還未必聽的 清,只有他的實踐水平將要突破而未突破時,老師在這個時機的指點就有 畫龍點睛之功效了。就好像農家想把豆粒脫開,先須讓豆角在烈日下曝曬到發焦,最后用棒一打,豆粒自然脫落。沒有這段曝曬,直接棒打很難湊效。
凌老師演示
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不憤不起,不悱不發。”要等到一個人在全力學習思考將達而未達時,老師略作點醒,則可豁然如撥云霧而見青天。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過去人們常說的求學,“求”字是很重要的。只有一個人求知若渴,虛懷若谷,清空自己的杯子,才有可能去學習到別人的東西。固執己見,坐井觀天,閉門造車,這樣的學習是可能會陷入一個死胡同, 因為書法的探尋道路是翻過一個山丘,還有一個山丘,再翻過還有一個,一直延伸下去,無限高遠。如果沒有老師的指點,很容易誤入歧途。容易自高自大是因為孤陋寡聞。
凌老師現場創作
因此,像心齋雅集這樣邀請名師指導現場演示,指點學習方向尤為重要。凌海濤老師現場一邊書寫,一邊講解,看的清楚, 聽的明白。書譜里說的“徒見成功之美,不知成功之由。”因為我們看見古人的真跡很妙,但不知他怎么書寫出來的,有凌老師這樣的現場書寫,我們既見到了成功之美。又看明白了成功之由。書譜里還說,古代有些人,經過長期苦練,對書法偶有所悟,卻又秘而不傳。但是像凌老師這樣傾囊相出,把所知所學盡可能的要告訴與會者,這是很難得的。
凌老師現場創作折扇作品
更主要他的學習態度,敬畏古 人敬畏文化的態度,做事一絲不茍的態度,這個也是對與會者有很深的啟發和幫助。
集會現場凌海濤老師還展示了一位朋友收藏的元代大畫家柯九思的《溪亭山色圖》。卷首是那位朋友請海濤老師題的字,凌老師自己說,他認真的寫了好幾幅,由對方選定一幅,裝裱在畫的卷首,后面是那位朋友認真提寫的拔文, 并作了這幅凌老師給我們展示的復制品。這對我們啟發也是很深,寫一副字,看上去一揮而就,實際上是用盡心思,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凌老師題柯九思《溪亭山色圖》(此為復制品)
對于柯九思這幅畫作的完善保存傳承,不就是大家所說的一種人文精神嗎?這次雅集活動,雖然在酷暑的天氣里,但是室內空調溫度適宜。而且是在高樓之上,窗明幾凈,書柜陳列規整,毛筆洗刷干凈一列排開,案頭印章亦井然有序,
凌老師印章整齊擺放
這些細微也反應出書齋主人做事一絲不茍的態度,書齋主人自然就是百川堂主凌海濤老師。
應邀來的人也都謙虛好學,現場氛圍很好。生活里,藝術是最真實的內心投射,大家真心喜歡就回全心投入,自然流露的就是真性情。這也是心齋雅集力求的精神,這次的雅集活動當然是成功的,可以想象這樣的雅集活動越辦會越好。
…莊逍遙
心齋雅集留影
凌海濤老師扇面作品欣賞
雅集策展人:何杰 18955162882
合肥市政務區古玩城三層340
(東至南路與天鵝湖東路交口)
【心齋畫廊】
名家字畫交流
收藏鑒定咨詢
雅集展覽策劃
少兒書畫培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