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本應是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改善鄉村面貌的關鍵畫筆,然而,山西運城稷山縣的23座新建公廁卻意外成為“敗筆”,勾勒出形式主義的丑陋模樣。
2023年,稷山縣農業農村局懷揣著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使命,簽下230.28萬元的合同,計劃新建23座公廁,旨在讓村民“用得上、常受益”。從規劃到建設,這些公廁承載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外觀設計精巧,選址貼近村民日?;顒訁^域,內部洗手池、無障礙扶手、照明和排風系統一應俱全,管理制度也張貼上墻,似乎一切都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可現實卻給了村民重重一擊。剪彩儀式的熱鬧散去后,公廁大門便緊緊鎖上,鑰匙被村干部揣進兜里。給出的理由荒唐至極:“怕用臟了不好打掃”。就這樣,花費巨額資金建成的新公廁,成了僅供領導視察時參觀的“展品”,村民們依舊只能捂著鼻子,無奈地走進百米外臭氣熏天的旱廁。兩塊磚頭一個坑,蒼蠅嗡嗡亂飛,夏天異味刺鼻,旱廁的惡劣環境與嶄新緊閉的公廁形成了令人痛心的鮮明對比。
當記者拿著合同,深入多個村莊核實情況時,看到的是如出一轍的景象。吉家莊、東里、西里、白池等村莊的23座公廁,幾乎全部大門緊鎖,窗戶上貼著“已消毒”的標簽,可門前卻堆滿雜物,一片荒廢。吉家莊村委直言不諱,怕打掃麻煩所以干脆不開;縣農業農村局在電話里信誓旦旦地保證只要沒維修就開放,可實地走訪時,公廁依舊大門緊閉,對村民們的正常使用需求置若罔聞。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今年1月當地融媒還在炫耀公廁建成即開放,視頻里敞亮干凈的公廁與現實中的“鐵將軍把門”,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形式主義的臉上。
按規定,每座公廁都有專項經費,可這筆錢的去向卻無人解釋。新馬桶的包裝都還沒撕完,不存在高損耗的問題,村委卻以“怕村民用壞”為由,一刀切地鎖上大門,將“村民素質低”當作萬能擋箭牌。要知道,高鐵、地鐵每日人來人往,都能管理得井然有序,一個小小的農村公廁卻管不好,這顯然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對待民生工程的態度出了嚴重問題。
2021年,國務院發文強調農村公廁要“合理布局、專人管護、定時保潔”;2022年,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也明確要求確保“用得上、常受益”。這些政策文件層層加碼,飽含著對農村居民生活品質的關懷,可到了稷山縣,卻變成了“專人上鎖、無人管護、常年落灰”的尷尬局面。在“政府購買服務平臺”上查詢到的合同里,只有“建設”二字,卻未提及“運維”,質保期一年過后,連維修都找不到人,更何談日常保潔。
這23座被鎖住的公廁,鎖住的不僅是方便之門,更是政府的公信力,是民心。農村公廁建設不是一場作秀,不是為了在匯報材料上寫下漂亮的數字,而是要實實在在地解決村民的生活難題。相關部門必須深刻反思,立即行動起來,打開那23把鎖,建立起長效的運維機制,安排專人管理,落實專項經費,加強對村民的宣傳教育,引導大家愛護公共設施。同時,要嚴肅問責相關責任人,以儆效尤,避免類似的面子工程再次出現。
下一次,當鏡頭再次掃過這些村莊時,希望看到的是公廁敞開大門,村民們能夠自由進出,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而不是緊鎖的大門和村民們失望又憤怒的神情。讓民生工程回歸民生,讓鄉村振興的每一步都走得堅實有力,溫暖民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