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三農問題研究者,經常到農村調研。我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農村里有的地方雖然路修好了,但是當地的農民卻沒有富起來。
在一個村莊上,一個大爺告訴我,以前路沒有修起來的時候,村莊上的中青年都是外出打工,現在路修起來了,村莊上的中青年仍然外出打工。對于當地的農民來說,只是外出和回村的時候方便一些,其它方面沒有變化,特別是收入方面,村莊上的村民修路后的收入沒有比修路前的收入高。最后,大爺對我說,農民要富裕,必須要有實業,打個比方,比如村里辦了企業,那么村里的中青年就不用外出打工,可以在村里的企業打工,同樣一個月的工資是3000元,但是在村里的企業打工存下的錢就會多于外出打工存下的錢,因為外出打工需要開支,而村民在村里的企業打工可以早出晚歸。
聽完大爺的話后,我問他,為什么村里不辦企業?他說,村里沒有辦企業的人才,村里的干部的能力有限,讓他們做一些村里的管理工作和調解工作還是可以的,但是要讓他們創辦企業,他們真的沒有那個能力。
在另外一個村莊上,一個大嬸告訴我,雖然村里的水泥路已經和大馬路接通,但是村里的變化卻不大。村里的中青年仍然和以前一樣外出打工,到春節前夕才回家,平常村里只有老人、孩子和留守婦女。大嬸認為,要想讓農民致富,光靠修路是不行的,路修好了,沒有人來投資根本沒有用,村里沒有能人創辦企業也沒有用。
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農村里路修好后,接下來的工作應該是發展經濟。但是,正如上面的那位大爺說的,村里創辦企業需要人才。我在農村調研中也確實發現,不少村干部沒有能力創辦企業。那么,既然村干部沒有能力創辦企業,就必須引進能創辦企業的人才。我個人認為,引進人才可以使用兩種方法,一是鼓勵村里在外面創業成功的人才幫助村里創業,村里可以給他們一些股份;二是當地政府部門可以面向社會招聘優秀的經營人才,然后將招聘的優秀經營人才派駐到村里幫助村里發展經濟。
以前我曾經接到一個村干部的電話,他說他剛當村干部不久,想發展村級經濟的,但是不知道從哪里入手?于是,他給我打電話,希望我為他提建議。我對他說,你都不知道從哪里入手,說明你不是一個優秀的經營人才,在這種情況下,你想發展村級經濟,就必須引進人才。他聽完我的話后說,現在他所在的村里的經濟條件差,如果引進人才,不能給人才優厚的待遇,恐怕很難引進到人才。我對他說,你所在的村里現在經濟條件差不要緊,村里可以給引進的人才創業股份。
由此可見,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話的后面應該是:已修路,搞經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