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一幅圖。
7月12日,甘肅省成立省委省政府調查組,提級調查天水市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問題。
8天后,7月20日晚,甘肅省級的“調查處置情況的通報”來了!
這份長達7000余字的文件,用實實在在的數據與詳實的細節,揭開了天水幼兒血鉛異常事件的重重黑幕。
與此前7月8日天水市聯合調查組的通報相比,提級調查后的通報,如同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開了被層層掩蓋的病灶。
真相還原:有多少蠢貨和壞蛋?
省級通報,精準還原了投毒軌跡:
2024年初,園長朱某琳為提高招生吸引力,在投資人李某芳支持下,授意廚師賀某霞網購含鉛顏料。
他們曾嘗試使用每百克5.04元的食用色素,卻因顏料“更鮮亮”而選擇每百克6.12元的工業顏料。在明知包裝標注“不可食用”的情況下,廚師團隊在14個月內連續80余次將鉛含量高達209890mg/kg的黃色顏料摻入玉米卷腸包和三色紅棗發糕。
當公安機關介入調查時,廚師竟將剩余顏料藏匿——這些細節在天水通報中均被隱去。
提級調查通報,揭示了涉事兩類極端人群:一類蠢得要死,一類壞到骨頭。
蠢貨類:幼兒園廚師購買含鉛顏料,在明示“不可食用”情況下,仍用于制作食品。不僅不懂科學,連基本常識都不具備。
壞蛋類,則涵蓋了多個群體。
天水通報僅聚焦幼兒園責任,對監管問題僅以“已啟動調查程序”一筆帶過。省級通報卻撕開了一張觸目驚心的公共責任淪陷網絡:
其一,教育局。
明知幼兒園未取得辦學許可證卻默許招生,兩年未開展食品安全培訓和檢查,干部收受利益輸送,副局長接受宴請。
其二,市場監管局。
季度檢查流于形式,監管人員收受購物卡后放棄職守。
其三,當地醫療系統。
集體造假,天水市第二人民醫院將兩名幼兒292.37μg/L、440.14μg/L的血鉛值篡改為42.37μg/L和103μg/L。
其四,省級疾控中心。
檢測時,讓血樣靜置2小時40分鐘致結果嚴重失真,事后還“通過多種方式逃避責任、阻礙調查”。
問責風暴:從8人刑拘到27人立案
天水通報僅公布對幼兒園園長、投資人等8人刑事拘留。省級通報則呈現了甘肅近年最嚴厲的問責矩陣:
直接犯罪層:朱某琳、李某芳等6人被批捕,涉嫌生產有毒有害食品罪。根據刑法第144條,因造成247名幼兒血鉛異常,符合“其他特別嚴重情節”,最高可判死刑;
職務犯罪層:教育局局長何旭、市場監管局局長張海斌等5人涉嫌受賄被立案調查;
失職瀆職層:省疾控中心、天水二院12人因篡改數據、操作違規被查;
領導責任層:省衛健委主任、天水市委書記、市長等10名地方大員被立案問責。
省、市、區三級政府、四大系統,共計27名責任人落網,堪稱公共安全事件問責的“天花板級”響應。
天水通報稱233名幼兒血鉛異常,省級核查后數字增至247名。
更關鍵的是,揭穿了醫療系統的數據游戲:
早在2024年5月,天水二院已檢出7名幼兒血鉛超標,卻未觸發預警機制;
省疾控中心7月初的檢測,因操作違規嚴重失真,延誤了救治時機。
這次省級通報,首次公布了醫療取得的成效:
通過甘陜兩省聯動救治,住院患兒血鉛值平均下降40.21%,234人完成首療程出院。
而且,通報中公開承諾:建立終身健康檔案,為離園幼兒提供持續追蹤——這些實質性補救措施,在天水通報中未見蹤影。
通報之變:四重罪惡被拔起
一起事件,兩份通報,差之千里。
天水版通報延續“滅火式應對”,而省級提級調查采用“刨根式清算”,將幼兒園投毒、監管受賄、醫療造假、行政失職四重罪惡連根拔起。
當天水市委書記、市長與幼兒園廚師出現在同一份問責名單,當省級疾控中心主任因血樣靜置時間過長被立案……這種處置方式,不僅必須點贊,而且告訴人們:這場風暴已遠遠超越了具體個案的意義。
甘肅天水事件,
用最慘痛的代價證明:
公共安全防線的失守,
從來不是單個“蠢人”的失誤,
而是整條責任鏈的潰爛。
只有讓每個環節的守門人
意識到“伸手必被捉”,
真正做到守土負責,嚴明職責,
才能避免用孩子的健康
為監管買單的悲劇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