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比亞迪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發展人工智能和汽車相結合的智能化技術,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并通過“整車智能”戰略引領行業變革。
文|劉青青
ID | BMR2004
前有“7萬元級車標配智能駕駛輔助”,后有限時“一口價”最高優惠5.3萬元,從5月底開始,比亞迪22款智駕版車型陸續大降價。在汽車價格戰不斷的背景下,比亞迪依托龐大的規模體量和成本優勢,正在不斷用技術普惠“閃擊”同行。
汽車行業變革的上半場,比亞迪交出了不錯的答卷,成為全球首家達成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就的車企,新能源銷量長期斷層式領跑;而智能化的下半場,比亞迪正在持續探索整車智能的無人區。
“決戰”智能化的下半場,比亞迪面向經濟車型掀起“技術平權”革命,要“讓智能輔助駕駛像系安全帶一樣普遍”,讓技術普惠融入比亞迪體量龐大的智能車型當中。
01
全系智能輔助駕駛方案
從7萬元到30萬元級別,比亞迪已經將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拉入更全面的競爭維度。
2025年,比亞迪以技術開年:2月,全系搭載“天神之眼”駕駛輔助系統;3月,推出車載無人機系統“靈鳶”,構建全新出行生態;3月中旬,發布超級e平臺,閃充5分鐘、續航400公里,實現“兆瓦閃充、油電同速”,徹底解決電動車出行的焦慮。
比亞迪官方數據顯示,5月銷售智駕車型23.11萬輛,占國內乘用車銷量79%,穩居智駕車型銷量榜首。截至5月底,其智駕車型累計銷量突破71萬輛,日均智駕數據生成量超過4400萬公里。
細分來看,比亞迪王朝/海洋系列貢獻主力銷量,售出206677輛,方程豹、騰勢、仰望等子品牌的智駕車型分別售出10567輛、13668輛、127輛,智駕車型滲透率居高不下,普及速度行業領先。
據了解,比亞迪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正在不斷演進,主要包括Dipilot和天神之眼兩大分支。Dipilot于2020年推出,定位為L2級輔助駕駛,開啟比亞迪智能駕駛技術商業化之路;2023年7月推出“天神之眼”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實現L2+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突破;2024年,比亞迪以算力定義智駕平臺,其中“天神之眼”系列命名為Dipilot100、300、600;到2025年2月,比亞迪宣布全系車型標配“天神之眼”,并將其分為A、B、C三套方案。
“天神之眼”A、B、C三套方案分別為“天神之眼A”駕駛輔助三激光版、“天神之眼B”駕駛輔助激光版、“天神之眼C”駕駛輔助三目版。
據了解,比亞迪“天神之眼A”駕駛輔助三激光版配備3個激光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11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能夠實現全國無圖導航和易四方泊車功能,主要搭載于仰望U8等30萬元以上的車型。
“天神之眼B”駕駛輔助激光版配備1個激光雷達、5個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提供城區與高速NOA領航功能,同時支持易三方泊車,適配騰勢和比亞迪部分中高端車型,為20萬—30萬元級別車型。
“天神之眼C”駕駛輔助三目版配備5個毫米波雷達、12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提供高速NOA領航與代客泊車,還有100公里/小時的AEB剎停功能,適配方程豹及比亞迪品牌,涵蓋了從7萬到20萬元級的各種車型。
從7萬—30萬元級別,比亞迪已經將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拉入更全面的競爭維度。
蓋世汽車研究院總監王顯斌指出,相對而言,比亞迪“天神之眼C”搭載的車型是最多的,但“天神之眼C”是L2級別的輔助駕駛功能,只有高速NOA領航,其傳感器等硬件以及算力等軟件都不足以支撐城市NOA領航功能,是入門級的輔助駕駛版本。從這方面來看,比亞迪整體比較突出的依舊在于龐大的體量以及產業鏈協同優勢。
02
“技術平權”
比亞迪擁有的三大核心底氣:中國最大的車云數據庫、全球最大的研發工程師團隊、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
“普及智駕最大的障礙就是高昂的價格。”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目前行業搭載智駕的車型動輒20萬元以上,智駕幾乎等于高價。2024年,國內70%的汽車銷量集中在20萬元以下,絕大多數用戶沒有機會接觸到智駕,當年已售車輛中只有10%有高階智駕。”
王傳福認為,好技術就應該人人可享。憑借“天神之眼”,比亞迪將智能駕駛輔助從“20萬元以上專屬” 變為 “10萬元級標配”,真正實現了“技術平權”。
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對《商學院》雜志表示,比亞迪開啟“技術平權”時代,源于三大核心底氣:中國最大的車云數據庫、全球最大的研發工程師團隊、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
數據方面,比亞迪新能源車保有量已經突破1100萬輛,其中超過440萬輛是搭載L2及以上駕駛輔助的車輛。在這樣的基數之上,比亞迪構建起中國最大的車云數據庫,為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優化提供豐富數據。
研發方面,比亞迪超 12 萬名研發人員(含 5000 多名智能駕駛輔助工程師)組成了全球最大研發團隊,實現軟硬件全棧自研,保障技術迭代自主性與高效性。
制造體系方面,比亞迪依托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體系,帶動產業鏈協同,聯合數百家優質供應商共同突破瓶頸,降低智能駕駛輔助技術普及成本,推動行業智能化滲透率提升。
比亞迪方面認為,自身品牌在智能駕駛輔助市場的出色表現,得益于今年2月發布的 “全民智駕” 戰略。隨著“全民智駕”戰略推進,比亞迪智能駕駛輔助車型市場滲透率有望提升,數據積累將加速智能駕駛輔助系統進化,也將帶動更多車企加大智能駕駛輔助領域投入,推動汽車工業向智能化、安全化、普惠化發展。
03
價格“卷王”
車企紛紛在組合輔助駕駛上發力,希望通過“增量不加價”甚至“增量降價”的方式增加或者提升輔助駕駛功能,令相關產品更具競爭優勢。
雖然“天神之眼”讓7萬元級別車標配智能駕駛輔助已經足以掀起波瀾,但是智能駕駛輔助車型價格仍在不斷“內卷”。
5月23日,比亞迪官方推出限時“一口價”或限時補貼的促銷活動,涉及王朝網、海洋網共計22款智駕版車型,最高補貼優惠可達5.3萬元,其中海鷗智駕版(活力版)限時一口價5.58萬元,而這已經是比亞迪年內第三次大降價。
在比亞迪“價格閃擊”之后,車企紛紛接招,卷入降價狂潮:凱迪拉克 XT4 尊貴型車型降價幅度超過8萬元;別克2025款昂科威S白金版13.99萬元起直降6萬元;奇瑞聯合推出“百億廠補”,最高優惠5.5萬元;零跑汽車兩款車推出限時一口價政策,最高降幅4.5萬元;智己LS6汽車推出限時“一口價”,優惠幅度達到2.5萬元;長安汽車推出“618 搶先購”限時購車政策,最高優惠2萬元;吉利銀河推出“百萬銀河共享精品新能源限時補貼價”活動,多款車型價格進一步下探。對于汽車行業接連不斷的降價潮,王顯斌表示,汽車市場屬于需求導向市場。當前中國汽車產能過剩比較嚴重,而且汽車產品趨于同質化,無論是外觀造型、屏幕內飾、駕艙座椅還是電池續航等,技術創新的差異不算很大。市場通過價格戰大浪淘沙,接下來可能還需要2—3年的時間進行行業大整合,形成幾家比較頭部的企業,等待市場回歸供需平衡的理想狀態。
而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當下,車企紛紛在組合輔助駕駛上發力,希望通過“增量不加價”甚至“增量降價”的方式增加或者提升輔助駕駛功能,令相關產品更具競爭優勢。
王顯斌指出,在汽車行業“卷價格”“卷智能化”的同時,輔助駕駛領域也發生著一些變化。一是過去幾年硬件不斷降本,一顆激光雷達的價格已經從過去的3000元降到1000元左右;二是大量的車企、零部件廠商、科技公司等都對輔助駕駛軟件進行較多的投入,軟件邊際成本不斷降低。
整體來看,輔助駕駛的軟硬件成本都出現了很大的下降,一套具備基礎功能的輔助駕駛系統成本能夠降到四五千元。因此,各種配備輔助駕駛的汽車走向市場,尤其是汽車輔助駕駛技術平權正快速擴大規模。
在王顯斌看來,在汽車產能過剩、同質化較為嚴重、價格戰不斷、智能駕駛輔助成為新競爭點的背景下,新能源頭部企業將努力持續保持其規模效應,通過輔助駕駛功能來帶動新車銷量,進而占領消費者心智。同時隨著“技術平權”的推廣,推動汽車行業智能駕駛輔助的快速普及。
04
決戰“下半場”
短期來看,比亞迪的智駕數據為智駕系統進化提供有力支持,構建起技術護城河。
針對汽車智能化的下半場,比亞迪相關負責人對《商學院》雜志表示,比亞迪戰略布局展現出“全棧自研 + 生態協同”的深度整合能力。在整車智能戰略方面,比亞迪將電動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構建起覆蓋感知、決策、執行的全鏈路技術體系,并通過“技術普惠”策略加速智能化普及,同時構建開放生態以應對行業競爭。
當前智能駕駛輔助的普及率有待提升,尤其是在一些入門級車型當中,智能駕駛輔助的滲透率要低于30%。而比亞迪雖然覆蓋高中低端全系車型,但20萬元以下的車型才是其核心產品,例如比亞迪的王朝、海洋系列。所以比亞迪在經濟車型的智能化推進上有自身優勢。
王顯斌認為,在此基礎上,比亞迪“技術平權”的商業邏輯,一是從行業來看,汽車智能化的下半場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商業發展階段,在廣闊的經濟型汽車賽道上,智能駕駛輔助技術搭載落地最快、規模最大者,那么在此領域自然成為最強者,市場也慣性地認為其技術與應用創新最強,這就是市場的漣漪效應。
二是推動智能汽車走向大眾化,技術的擴展帶來海量用戶數據。比亞迪擁有國內最大的智駕車型銷售體量,這些智駕車型通過上路行駛,激光雷達、攝像頭抓取真實環境的數據,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記錄用戶使用數據,這些都將為比亞迪帶來海量的智駕數據。
短期來看,比亞迪的智駕數據為智駕系統進化提供有力支持,構建起技術護城河。長期來看,在AI時代擁有更多的數據將帶來更強大的功能,包括硬件的升級、軟件的迭代、市場服務模式的變革以及各種商業跨界合作等。
“要知道,比亞迪不僅僅是一家汽車企業,它還在做消費電子、汽車電子、軌道交通、動力電池、儲能系統,甚至布局人形機器人等。”王顯斌指出,智能輔助駕駛帶來了海量數據,而在AI時代,數據的價值不言而喻,可以打造更多商業模式,不僅在數據服務上帶來增值,也能夠賦能其他業務板塊。
例如,比亞迪智能駕駛系統通過收集車輛行駛數據(如能耗、充電頻率、環境溫度)動態優化電池BMS(電池管理系統),可以為客戶推出差異化保修服務,或者向第三方車企出售“電池+數據服務”套餐;通過整合車載數據(用戶導航、娛樂偏好)與比亞迪消費電子終端(手機、平板)可以提供跨設備無縫體驗,推動“汽車作為智能終端”的訂閱服務(如付費高精地圖、娛樂會員)等。
比亞迪方面表示:技術普惠是智能化發展趨勢,規模化降本可以推動高端技術快速普及;數據、研發和制造能力協同是智駕技術進化關鍵;安全是智能化的前提和底線。未來,比亞迪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發展人工智能和汽車相結合的智能化技術,實現整車全面智能化進階,并通過“整車智能”戰略引領行業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