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承東為何公開評價小米汽車?
華為不造車戰略實際限制在哪?
小米汽車爆單靠流量還是產品力?
傳統車企如何應對手機廠造車?
用戶該選華為技術還是小米模式?
余總一句話,車圈抖三抖?醒醒!淘汰賽名單早定了
余承東聊小米汽車賣爆的事兒,捅破了中國汽車轉型的一層窗戶紙。這不是個人恩怨,而是市場選擇的殘酷寫照。小米SU7單月干到2.8萬交付量,靠的確實是品牌積累和流量轉化,但更關鍵的是它跑通了一條高效路徑:從研發到售后全程自己控盤。余承東說小米"產品不是那么好",可用戶用訂單投了票——夠用、好看、價格到位,就是硬道理。
華為的"五界戰略"像個豪華拼盤,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再加尚界,聽起來霸氣,實際處處掣肘。法律規定華為不能持有汽車品牌,只能幫車企造車。這就導致五個"界"背后站著五個爹:賽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銷售海報不能貼華為標,售后歸車企管,用戶買問界以為是華為,修車才知道找賽力斯——這種分裂感換誰都懵圈。
余承東這番話確實帶點酸,但透出對自家模式的急。去年他想給所有車貼華為標,被任正非拍死了。華為技術明明比小米深,卻戴著鐐銬跳舞。和小米集中火力打爆一款車比,華為得同時伺候五家車企,協調五套渠道,教育五波用戶。智界S7交付拖延被罵慘,問界M7智駕版交付卡殼,都是復雜合作模式的代價。
但這事最精妙之處在于:雷軍余承東越掐架,消費者越痛快。
小米證明新玩家能靠精準定位破局,逼著傳統車企反思定價策略——寶馬5系降到26萬就是連鎖反應。華為帶著車機系統、智駕方案進場,倒逼供應商卷技術。兩個巨頭互懟制造的話題熱度,反而擠壓了合資品牌的曝光空間。現在還有人關心豐田bZ4X賣多少嗎?
競爭的本質是讓用戶用腳投票。以前燃油車時代,三大件參數玄乎其玄;現在電機、電池、智駕系統透明可比,廠家吹的牛用戶能當場驗證。華為ADS 2.0城市NOA被民間博主跑爛路測試,小米SU7續航被車主開到趴窩實測——這種壓力下,誰敢糊弄用戶?
余承東說小米靠流量,但流量背后是雷軍押上全部聲譽的個人IP。三年沒發手機,高管微博天天聊汽車,連雨刮器設計都能開直播講兩小時。這種All in的魄力,恰恰是華為受限于"不造車"誓言無法復制的。反觀華為問界M9敢定50萬+的價,賣的也是多年技術沉淀的底氣。
兩條路線沒有誰更高貴,只有誰更適應當下。小米模式適合快速搶占市場,華為模式合適長期技術滲透。有意思的是,兩家今年都開始補短板:小米狂挖智駕人才,華為車BU加速獨立運營。當余承東聊小米"產品不夠好"時,問界門店銷售私下會跟客戶說:"咱車機比小米強"。
汽車行業的終局不是誰掐死誰,而是共同做大智能電動車蛋糕。比亞迪去年凈賺300億,證明市場容得下多元玩家。現在最緊張的其實是合資品牌——當25萬的極氪001能把底盤素質卷到百萬級,當問界M7智駕版把AEB做到鬼探頭精準剎停,那些靠標賣車的品牌還剩多少溢價空間?
用戶拿到手的實惠才是真:
去年30萬買特斯拉Model 3標續,今年能買800V碳化硅平臺的小米SU7 Max
問界新M7比老款降價7萬增配激光雷達
小鵬G6上市三個月官降2萬這種降價增配潮,余承東的"酸話"功不可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