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的湛江,鳳凰花的影子還拖在發燙的路面上,我們 210 人背著溯溪鞋和草帽出發時,每個人的防曬衣口袋里都揣著問號 —— 未開發的古村落藏著多少故事?深山溪流的水涼不涼?6 天的婺源小眾游,方誠旅游(婺源)國際旅行社安排的行程像條隱秘的山路,引著我們走向地圖上沒有標記的風景,連總說 “網紅地都是噱頭” 的阿玲都蹲在溪澗邊,對著石縫里的小魚笑出了聲。
古村落:時光沒被打擾的樣子
抵達虹關村的清晨,炊煙剛漫過黛瓦。方誠的本地向導老程舉著竹制指路牌:“這村子沒設游客中心,咱們跟著石板路的青苔走,越滑的地方越有老故事。” 他給每個人發了張手繪地圖,上面標著 “百年理發店”“會漏雨的老祠堂”“養著三只白鵝的古井”,“這些是方誠去年秋天踩著落葉探出來的,村民說‘比村志還全’”。
在 “曬秋人家” 的老屋前,主人婆正把辣椒串掛在竹匾上。老程笑著打招呼:“李嬸,這隊朋友從湛江來,想嘗嘗您家的南瓜干。” 李嬸擦著手迎出來,木桌上早擺好了茶點 —— 南瓜干浸在山泉里泡軟了,“方誠的小陳前天就來說,湛江朋友怕太干”。有位大叔想拍 “曬秋全景”,老程領著繞到屋后的柴垛上:“這機位全村只有三個老人知道,去年暴雨沖塌了半邊柴垛,方誠請人修好的,就為留個好角度。”
最動人的是祠堂里的座談。老程請來村里的老木匠,指著梁上的雕花:“這‘暗八仙’紋樣,刻的時候要對著月亮算角度,不然花會‘蔫’。” 木匠的鑿子在木頭上敲出篤篤聲,210 人的腳步聲都放輕了,怕驚了梁上棲息的時光。阿玲摸著祠堂的土墻說:“這才是古村,沒被喇叭聲吵過。”
深山溪澗:藏在密林中的清涼
轉場大鄣山深處的溪流時,方誠的中巴在窄路上蜷了三個彎才停下。老程舉著砍刀劈開半人高的茅草:“路是上周剛清的,方誠的小伙子們輪著來砍了三天,就為讓你們踩著石頭過溪。” 他給每人發了雙防滑草鞋,“本地老人編的,鞋底嵌著棕櫚絲,比溯溪鞋抓地力強”。
溪水涼得像剛從冰窖里舀出來,陽光穿過樹冠在水面織成金網。老程指著深潭邊的巨石:“這是‘老龍洗澡’,暴雨后水會漫過石頭,能看見魚群逆流而上。” 有個小姑娘怕滑倒,他立刻叫來自家孫子:“跟著‘溪澗小向導’走,他閉著眼都知道哪塊石頭穩當。” 小伙子果然領著大家在亂石間穿梭,腳不沾泥就到了潭邊,阿玲忍不住問:“你們怎么找到這么好的地方?” 老程笑:“方誠的人翻了縣志,找護林員喝了三頓酒才問出來的。”
午餐在溪邊的竹林里解決。方誠提前請農戶蒸了糯米粿,用桐葉包著,打開時帶著草木香。“怕湛江朋友吃不慣辣,菜里都少放了小米椒,” 老程指著竹筒飯,“但這‘酸豆角’是必嘗的,村民用山泉水泡的,解膩。” 有人想帶點酸豆角回去,老程早備好了玻璃罐:“方誠跟農戶訂了 50 罐,洗干凈燙過的,直接就能裝。”
住與行:藏在細節里的妥帖
210 人的農家民宿散在三個村落里,最遠的兩家隔著條小溪,“晚上能聽見彼此的狗叫,卻看不見燈光”。方誠的小陳挨戶檢查過:“每間房都有蚊香和紗窗,洗澡水是太陽能加柴火灶雙加熱,保證 24 小時有熱水。” 有位大姐怕蟲,掀開床單看見鋪著細竹篾席:“這是村民新劈的竹子編的,蟲不往上面爬,方誠特意囑咐的。”
每天的行程松得像溪邊的水草。早上 9 點跟著露水出發,中午在農戶家歇晌,下午 3 點再往山里走,傍晚準能趕上看夕陽漫過馬頭墻。老程總說:“小眾游就是要等,等一朵云飄過祠堂頂,等溪里的石斑魚游到腳邊,急不得。” 有天突降陣雨,他領著大家躲進采藥人的山棚,“這是方誠標在地圖上的‘應急歇腳點’,棚里的草藥都是認路的記號”。
離別的那天,每個人的草帽上都多了根紅布條,“是村里老人編的,說‘戴著能找到回來的路’”。小陳站在村口的老樟樹下揮手:“方誠把你們拍的照片都洗出來了,夾在《婺源小眾植物手冊》里,回去翻到‘金毛狗蕨’,就想起今天的溪澗。”
大巴駛離婺源時,窗外的竹林在風中輕搖。210 人的相冊里,沒有擁擠的游客,只有曬秋的老人、溪澗的青苔、祠堂的雕花,還有方誠悄悄記下的 —— 哪個轉角適合拍馬頭墻的影子,哪戶人家的酸豆角最對湛江人的胃口。原來最好的小眾游,是有人幫你把喧囂關在門外,只留時光和風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