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央視曝光了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農村公廁“建而不用”的怪象,引發了廣泛關注。據報道,當地投入了巨大的財政資金,新建了多所公廁,但公廁常年上鎖關門,只有在領導檢查或者村里有活動時短期開放,而據新建公廁100米左右的舊旱廁還在正常使用,大夏天的,味道熏人。
據央視《財經調查》目報道,在村民的指引,記者找到了這些新建的公廁,它們大多是建在服務中心、衛生院、鄉村大舞臺、籃球場等人流較多的地方,按理說,公廁建現在這些地方,就是為了方便群眾,可記者實際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公廁掛著鎖、關著門,好看不能用,卻成了擺設。
據爆料,這些公廁各項設施配置齊全,裝修明亮整潔,清潔工具也齊全,墻上還掛著日常的管理制度,內容清晰明了,有的公廁還有使用過的痕跡。對于記者的調查,工作人員卻明確表示,日常不會開放,只有村子里有活動的時候,才給村民使用。
記者為了了解真實原因,打電話詢問吉家莊村村委,村委表示,公廁已經打開了,可以正常使用,可在實地調查期間,公廁還是一直鎖著大門,無法使用,這種言行不一的情況,反映出當地基層可能存在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
據網上資料顯示,當地建了23所公廁,花了230萬,錢全部是政府出的,建公廁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群眾,杜絕使用以前的旱廁,使鄉村環境更加美好。
在農村建公廁,本來是一件民生工程,是服務群眾的好事,為什么建成后卻成了擺設,成了面子工程?當地村委會的工作人員直言不諱的表示,村里的老百姓素質差,上完廁所不沖干凈就走人了,還亂扔垃圾,導致日常打掃清理很麻煩,會增加不少維護費用,所以只能關閉。
問題被央視曝光后,第二天,稷山縣就發布通告,承認問題屬實,承諾立即整改。對此,當地縣政府也作出了回應,承諾會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使用。同時,也會對相關失責失職的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
專業評論員稱:“村民捂著鼻子上旱廁時,心里裝的是對政策的失望,領導視察時看到的廁改成果,不過是精心排練的假象。民心是一桿秤,稱得出哪些是真心實意,哪些是虛情假意。”還有媒體強調,公共廁所的建設與管理看似小事,卻實則關系著群眾的身心健康、鄉村的環境衛生,更連著老百姓的生活品質。媒體評論普遍認為,如果把民生工程淪為面子工程,政策善意就會被取消,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只會越拉越遠。還有人直接指出,這是拿著納稅人的錢建廁所擺拍,領導來了才開,平時鎖著門。這些直白的批評,反映出公眾對形式主義的行為的不滿。
正如評論所言:“一些地方搞‘廁改’像打運動戰,鑼鼓喧天建起來,偃旗息鼓不管了。建公廁前,沒人琢磨地點、條件是否適合,以后誰來打掃、誰來維護;竣工后,水費電費,日常管護成了燙手山芋。”這種運動式治理方式,導致大量民生工程“建而不用”“建后失管”,不僅浪費了財政資金,更傷害了群眾感情,透支了政府公信力。
希望當地相關部門能夠正視錯誤,積極整改,長期保持,讓農村公廁不再成為擺設,真心實意的為群眾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