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麗娟
一邊是嶄新的公廁“鐵將軍把門”,一邊是村民無奈繼續使用“臟亂差”的老舊旱廁。近日,山西稷山縣有群眾反映,村里投入不少資金建成的新公廁常年掛著鎖、關著門,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擺設。本應皆大歡喜的好事,不免讓人疑惑:這些公廁到底為何而建?
有村民表示,新建公廁只有村里有活動或領導來視察的時候才會開放。耗費了大量財政資金建設,卻成了僅供參觀的“盆景”,這是典型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形式主義的“花架子”,就算披上了服務民生“外衣”也忽悠不了大伙兒,只會增加群眾的失望和反感。值得關注的是,還有多個村莊的新建公廁大門緊鎖,無法使用。稷山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表示,如果不是維修,廁所一定會對外開放。對于新建的23座公廁到底建在哪里,記者也沒有得到明確回復。這樣的工作作風,或許正是惠民工程淪為面子工程的另一重注解。
新建公廁成擺設的尷尬事實,也反映出相關長效管理機制的缺失。“三分建,七分管”,公共設施的建設只是第一步,如何管好、用好才是更為長遠且根本的問題。為此,《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中明確要求:“落實公共廁所管護責任,強化日常衛生保潔。”《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的通知》進一步要求,明確農村公共廁所管護標準,確保專人管、有經費、定時清、無異味,并提出加快構建市縣責任主體、鎮村管護主體、農民受益主體的“三位一體”農村公共廁所管護責任體系。
換句話說,公共廁所建成之初,管護制度、人員、資金來源就應明確下來。實際上,我國對于農村公廁的建設管護,一直強調因地制宜,并提出了“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推廣以工代賑等方式,組織動員村民自覺參與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利用好公益性崗位,將公共廁所管護與垃圾收運、綠化養護、設施維護等多崗位有機融合”等多種切實有效的措施。總而言之,建設長效管理機制,需要各地結合實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多動腦子、出“金點子”,盤活有效資源。
目前,稷山縣發布情況通報稱,報道情況屬實,將對相關失職失責人員進行嚴肅追責問責。此外,還將對全縣農村公廁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切實把資金、人員、制度等長效管理機制落實到位,確保農村公用設施正常開放。
期待類似的農村公廁問題早日從“花架子”變為“真實惠”。群眾翹首以盼的惠民工程,決不能淪為面子工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