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工商銀行收購村鎮銀行是國有大行改革化險的重要抓手,填補了國有大行參與“村改支”的空白,也體現出國有大行響應監管要求,發揮風險處置“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本刊特約 方斐/文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顯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江津監管分局同意工商銀行收購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并設立工商銀行重慶璧山中央大街支行。
公開信息顯示,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成立于2009年12月,系工商銀行在西部地區設立的第一家全資村鎮銀行。根據工商銀行2024年年報,截至報告期末,工商銀行直接控股兩家村鎮銀行,分別為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與浙江平湖工銀村鎮銀行,持股比例分別為100%、60%。
統計顯示,僅2025年6月以來,監管部門已批復20家村鎮銀行改革重組;其中被吸收合并的村鎮銀行11家,被收購的村鎮銀行9家,地域涵蓋江蘇、海南、遼寧、山東、內蒙古、廣東、湖北、河北等多個省份,其模式多為村鎮銀行被主發起行合并后改制為主發起行的新設支行( 村改支”)、新設分行(“村改分”)等。
早在2020年12月底,原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動村鎮銀行化解風險改革重組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對于部分風險程度高、處置難度大的村鎮銀行,在不影響當地金融服務的前提下,如主發起行在當地設有分支機構,屬地監管部門可探索允許其將所發起的高風險村鎮銀行改建為分支機構。
2025年1月舉行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加快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堅持上下統籌、分工包案、凝聚合力,全力處置高風險機構,促進治理重塑、管理重構、業務重組。隨后2月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亦強調,堅持農村中小銀行支農支小定位,“一省一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
推進村鎮銀行改革化險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部分中小銀行暴露出資產質量惡化、信用風險加劇、資本不足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等問題,特別是在一些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區,地方中小銀行的風險化解更具緊迫性。尤其在大型銀行服務重心下沉之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種種經營劣勢更加凸顯,主要包括業務拓展速度放緩,生存發展能力減弱,經營服務手段滯后,金融科技化程度較低,金融服務方式與金融服務產品創新不夠,市場占有份額在縮小等。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農商行不良貸款比例較商業銀行平均水平高出1.35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低于商業銀行平均水平95個百分點,資產質量壓力仍較為嚴峻。
從政策要求來看,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其中要求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定位,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化險,推動村鎮銀行結構性重組。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亦提出“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由此可見,穩妥有序推進村鎮銀行改革化險是2025年金融工作的重點。
實際上,2024年以來,中國村鎮銀行改革化險已經駛入快車道,僅2024年12月,金融監管總局就發布了約20條有關村鎮銀行吸收合并、解散的批復,2023年同期僅有個位數。從參與收購合并的金融機構類型來看,多以地方性商業銀行為主,也有少數股份制銀行參與其中。
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顯示,部分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存在一定風險,截至2023年年末,農合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紅區”銀行數量占“紅區”銀行比重較高,但資產規模占參評銀行的比例不足1%。相對而言,大型銀行評級結果較好。
2024年5月23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農村中小銀行監管司黨支部發布《統籌推進改革化險推動農村中小銀行高質量發展》署名文章,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農村中小銀行兼并重組,減少農村中小銀行機構數量和層級,加強集中統一管理,因地制宜優化機構布局。
從改革路徑來看,村鎮銀行改革主要呈現三種模式:“村改支”、“村改分”、“股權轉讓”。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的批復,僅2025年上半年就有超過50家村鎮銀行經由“村改支”、“村改分”等方式被兼并重組。
國盛證券分析認為,“村改支”、“村改分”這種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增強金融機構的村鎮服務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對于母行而言,“村改分、村改支”之后業務范圍有所拓展,根據《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村鎮銀行發放貸款應首先充分滿足縣域內農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如果主發起行在村鎮銀行所在地沒有其他分支機構,則可借助“村改分、村改支”的契機適當拓寬經營范圍。
發揮風險處置“壓艙石”作用
2025年6月23日,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官網披露的信息,江津監管分局同意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收購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并設立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璧山中央大街支行。
根據批復,工商銀行將承接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清產核資后的資產、負債、業務和員工,并督促重慶璧山工銀村鎮銀行有限責任公司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法人機構終止等相關事宜。
本次工商銀行收購村鎮銀行是國有大行改革化險的重要抓手,填補了國有大行參與“村改支”的空白,也體現出國有大行響應監管要求,發揮風險處置“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同日,第一輪國有大行5200億元注資計劃全部落地,該計劃有利于保障金融體系平穩運行,同時也將有力支持國有大行在經濟結構調整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預計將為化解中小銀行金融風險提供增量資金支持。
而參與村鎮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對國有大行的經營影響較小,以本次被工商銀行收購的另一家浙江平湖工銀村鎮銀行為例,工商銀行持有其60%股權。據公司披露,截至2024年年末,浙江平湖工銀村鎮銀行總資產為26.4億元,同比增長1.2%,不良貸款比率為1.33%。收購這類村鎮銀行的資產體量對國有大行的資產質量負擔可能不重。
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的統計,截至2023年年末,“紅區”(“紅區“:8至D級表示機構處于風險較高狀態)銀行為357家,資產規模為7.05萬億元(占比1.78%),其中農合機構占比較高。
假設條件如下:第一,(紅區銀行資產/農商行總資產)=(紅區銀行不良資產/農商行不良資產);第二,紅區銀行平均不良率=農商行平均不良率;第三,紅區銀行全部為改革目標下的村鎮銀行。
以2025年一季度國有大行財報數據做靜態測算,如果國有大行收購50%、80%、100%“紅區”銀行,整體不良率將分別上行4個基點、6個基點、8個基點,撥備覆蓋率分別下行7.1個百分點、11.1個百分點、13.7個百分點,整體來看影響相對有限。
另一方面,監管當局可能會給予國有大行充分的政策支持:1.給國有大行注資提升公司穩健經營能力;2.可能給予金融穩定再貸款支持;3.可能協調金融資源提供低利率存款或其他支持。
從投資角度來看,當前銀行股的表現整體穩健,仍具有投資價值,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買銀行股=買“高息固收產品”。目前,銀行股估值普遍達到近年高位,股息率較往年明顯下行,但較10年期國債收益率仍有較大的超額收益。
第二,銀行股“行穩致遠”。當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有所加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對于紅利資產的代表——銀行股票青睞程度較高。
第三,政策紅利加持。公募基金改革和險資OCI賬戶擴容,未來偏股型基金對權重股的青睞度更加提升。
第四,政策和管理層對未來經營信心十足。部分國有大行注資后市場價格距離發行價格仍有溢價空間,且補充核心資本后對國有大行信貸投放、支持地方金融穩定和緩解流動性壓力有直接利好。
第五,國有大行資本雄厚。化解村鎮銀行金融風險對國有大行經營壓力不大,且監管層面可能會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作者系資深投資人士。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本文刊于07月12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