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鐵礦石、焦煤等原材料價格下降因素影響,上半年,鋼鐵行業經營業績持續修復;全年來看,供給端產能優化力度將成為決定行業復蘇持續性的關鍵所在。
王東岳/文
7月初以來,鋼鐵板塊頻頻異動拉升。7月2日,重慶鋼鐵股份(1053.HK)單日一度大漲逾120%,鞍鋼股份(0347.HK)單日漲逾30%;A股鋼鐵板塊中,柳鋼股份(601003.SH)走出4連板,公司截至7月9日區間累計漲幅達51.99%,首鋼股份(000959.SZ)、寶鋼股份(600019.SH)等亦取得不同程度上漲。
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年初以來,鋼鐵價格持續下行,并創下近5年價格新低。但一季度,A股鋼鐵上市公司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45.7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7.3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
多家券商分析指出,一季度,鐵礦石和焦煤等原材料價格回落為鋼鐵行業修復提供有力支撐。展望全年,供給端的產能優化將成為決定本輪鋼鐵行業復蘇能否持續的關鍵著力點。
成本下降業績回暖
7月2日,A股鋼鐵板塊整體走高,板塊單日整體漲幅達4.22%,位居行業漲幅首位。統計數據顯示,7月1日至7月9日,A股鋼鐵(申萬)板塊區間累計漲幅達6.22%,跑贏同期上證指數4.68個百分點;其中,特鋼(申萬)板塊上漲4.92%,板材(申萬)板塊上漲8.65%。
從產品價格來看,受春節淡季、低溫天氣和地產需求萎縮等因素影響。年初以來,國內建筑用鋼量同比下滑,鋼鐵價格持續探底。其中,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價格由年初3357元/噸高點跌至2928元/噸低點,年內跌幅達12.78%,創下近5年來新低。同期,螺紋鋼現貨市場同步走弱,由3348元/噸降至3072元/噸低點,降幅8.24%;冷壓板卷價格由4227元/噸降至3690元/噸低點,區間最大跌幅達12.7%。
進入7月,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價格迎來反彈,重新站上3000元關口,報收3003元/噸;截至7月9日收盤,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價格進一步升至3063元/噸。
與上半年的價格走勢相對,2025年一季度,鋼鐵行業經營情況“逆勢”復蘇。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1萬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75.1億元,實現了自2022年以來首次一季度盈利。鋼鐵企業效益逐步改善,重點鋼鐵企業營業成本同比下降9.6%,鋼材產品平均銷售利潤率同比上升0.67個百分點。
東財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25年一季度,A股36家鋼鐵上市公司中,共有27家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的同比正增長,其中16家公司同比增幅超過40%;36家鋼鐵公司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45.78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57億元大幅扭虧轉正。
以利潤規模計,寶鋼股份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24.34億元,位列行業第一,同比增長26.37%;華菱鋼鐵實現歸母凈利潤5.62億元,同比增長43.55%。以業績增速計,首鋼股份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3.28億元,同比增長1449.36%;柳鋼股份一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2.6億元,同比增長594.66%。
7月8日,山東鋼鐵發布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2.9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利約13.54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71萬元,實現扭虧為盈,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利約9.81億元,透露行業復蘇信號。
山東鋼鐵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強化算賬經營,噸鋼降本60元以上;同時,公司強化產品經營,購銷兩端持續發力,購銷差價較去年提升200元/噸以上。
以成本構成計,鋼材的原材料主要包括鐵礦石和焦煤,分別占生產成本的47%和29%。年初以來,鐵礦石和焦煤價格持續回落,為鋼鐵公司利潤修復創造了有利條件。
東財Choice數據顯示,一季度,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62%Fe:CFR:青島港)月均價位102.37美元/噸,環比下降3.98%;國內鐵礦石進口市場均價為725.05元/噸,環比下跌4.6%,同比下跌9.29%;鐵礦石期貨合約收盤價平均值為775.2元/噸,環比下跌4.85%,同比下跌7.2%。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4日,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為96.3美元/噸,同比降幅擴大至15.53%。
同時,焦煤價格同步走弱。數據顯示,截至7月9日,山西呂梁主焦煤市場報價1150元/噸,較年初下降250元/噸,降幅17.86%;較去年同期價格下降600元/噸,降幅34.28%。
根據測算,每生產一噸鋼大約需要500-700kg的煤以及1.5噸的鐵礦。在此情況下,焦煤價格每下跌100元/噸,預計可以為鋼材生產帶來50元至70元的成本降幅;而鐵礦每降低100元/噸,預計可以為鋼材帶來150元的成本縮減。因此,盡管面臨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但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直接緩解了此前高價原料帶來的虧損壓力。
聚焦供給側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指出,6月,國內鋼價進入震蕩階段,上海地區螺紋和熱卷價格分別在3100元/噸、3200元/噸附近波動。盡管需求端受制于地產疲軟和雨季施工受限,但政策預期支撐價格形成底部區間。當前,市場處于“低庫存、低價格、低需求、高供應彈性”的弱平衡狀態,后續走勢取決于減產力度與政策落地速度的博弈。
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以來,國內鋼鐵行業經歷了5輪周期,最近一次周期始于2016年。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從 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鋼鐵行業迎來供給端改革拐點。2017年,工信部發布《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置換比例不低于1.25:1,其他地區實施減量置換。至2017年年末,伴隨1.4億噸地條鋼的出清,鋼鐵行業全年實現凈利潤3419億元,同比增長177.8%。2018年,鋼鐵行業利潤進一步提升至4029億元,此后,隨著鐵礦價格快速攀升侵蝕了鋼材利潤,導致行業利潤回落至2020年的2465億元。2021年,工信部發布新版《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提高置換比例,擴大應用范圍,其中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置換比例不低于1.5:1,其他地區置換比例不低于 1.25:1。
2024年8月,工信部發布《關于暫停鋼鐵產能置換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自 2021 年《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實施以來,仍存在政策執行不到位、監督落實機制不完善、與行業發展形勢和需求不相適應等問題,工信部于2024 年暫停鋼鐵產能置換工作,并會同有關方修訂完善產能置換政策措施,堅持“控總量、優存量、促升級”政策導向,進一步優化完善差別化產能置換政策。2024年11月,工信部發布《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24 年修訂)(征求意見稿)》,對《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15 年修訂)》和《鋼鐵行業規范企業管理辦法》進行修訂。
長江證券分析指出,工信部修訂完善產能置換政策措施,預計新版置換政策有望改善去產能效果。在此背景下,產能的優化仍將成為本輪鋼鐵行業復蘇的關鍵著力點,而合規、環保和能效或成為產能優化的重要抓手。
在合規層面,長江證券表示,前期產能置換過程中的違建產能后續或逐步出清;同時,停止產能置換后退出的鋼鐵企業,由于產能指標后續或無法轉換為合規指標,或造成產能的實質性滅失;在環保層面,標準明確合規產能需滿足“2026 年起須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并公示”,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存量產能,后續或逐步面臨產量壓減甚至出清;在能耗層面,合規產能標準明確2025年底前須達到《工業重點領域能效標桿水平和基準水平》中規定的“基準水平”。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5月,國內粗鋼產量達8655萬噸,同比下降6.9%;1-5月,國內粗鋼累計產量為4.32億噸,同比下降1.7%;鋼筋產量為1688.4萬噸,同比下降6%;1-5月,鋼筋累計產量為8228.3萬噸,同比下降1.6%;生鐵產量7411萬噸,同比下降3.3%;1-5月,國內生鐵產量3.63億噸,同比下降0.1%;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指出,粗鋼壓減政策嚴格落地、基建資金加速傳導,疊加焦煤價格反彈的成本支撐,鋼鐵行業有望在三季度迎來修復。但如果減產政策執行不嚴,產量仍與上年持平,則螺紋鋼及熱卷價格或將探底至3000元/噸以下,行業利潤仍將惡化。
根據中信建投證券測算,在全年減產5000萬噸基準上,全年粗鋼產量預計約為9.55億噸,對應6-12月累計減產4400萬噸,單月減產700萬噸以上,行業將由虧損轉盈利,噸毛利有望修復至400元/噸;若實際減產2000萬噸,則全年粗鋼產量預計約為9.85億噸,行業預計小幅改善,利潤略有擴張,噸毛利有望維持在100-200元左右。
銀河證券分析認為,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委發布《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2025年80%以上鋼鐵產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確保2030年完成鋼鐵行業碳達峰,是鋼鐵產量調控的中長期約束。伴隨產量調控政策實施后,月度粗鋼產量壓減力度將更為明顯,預計2025全年中國粗鋼產量同比將下降2%。
制造業用鋼占比提升 出口維持增長
自2020年以來,國內鋼鐵行業表觀消費呈現逐步走弱趨勢。2024年,國內粗鋼表觀需求約為8.92億噸,低于同期粗鋼供給約1.13億噸。但分板塊看,用鋼需求結構化趨勢明顯提升。
受房地產行業下滑影響,建筑用鋼消費持續下降。根據Mysteel數據統計,2023年以前,粗鋼耗用量排名第一均為為房地產業,其用鋼占比達32.2%,其次為基建和機械,占比分別為18.68%和 14.49%。
2021-2023年,國內商品房銷售面積由17.94億平方米降至11.17億平方米,降幅37.74%;同期,房屋新開工面積由19.89億平方米降至9.54億平方米,降幅52.04%;房屋施工面積97.54億平方米降至83.84億平方米,降幅14.04%;房屋竣工面積由10.14億平方米降至9.98億平方米,降幅1.58%。2024年,中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同比下滑10.6%。期間,基建用鋼占比反超地產,用鋼量達2.37億噸,地產用鋼降至1.86億噸。
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 1-5 月,國內房地產新開工和施工面積仍在繼續萎縮。其中,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3.53億平方米,同比下降 2.9%;新開工面積2.32億平方米,同比下降 22.8%;施工面積為 43.54億平方米,同比下降 9.6%;竣工面積為18.39億平方米,同比下降 17.3%。1-5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 3.62萬億元,同比下降 10.7%;其中,住宅投資 2.77萬億元,下降 10%。根據地產相關指標推算,1-5月,地產用鋼需求同比下降 14%。
但與此同時,制造用鋼需求穩增,有效緩解地產用鋼帶來的下行壓力。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以前,制造業用鋼量穩定在鋼鐵總消費的40%左右,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高端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則蓬勃發展,其中新能源汽車、風電、光伏、核電、造船等制造業尤為突出,產需保持較快增長,制造業穩中向好的態勢為鋼需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根據Mysteel數據統計,2024年,制造業內需用鋼達3.99億噸,占比提升至36%;同期,制造業間接出口和制造業直接凈出口用鋼分別為1.08和1.67億噸,占比分別為15%和10%。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5月,國內鋼材產量為1.27億噸,同比增長3.4%。1-5月,國內鋼材累計產量為6.06億噸,同比增長5.2%。其中,中厚寬鋼累計產量為9469.4萬噸,同比增長4.8%;線材(盤條)產量為5619.3萬噸,同比增長2.3%。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指出,鋼材消費結構變化,帶動不同產品類型的鋼企盈利能力出現分化。2010年至2024年,典型板帶材公司的盈利穩定性優于典型長材公司。如以板帶材為主的寶鋼股份、以特鋼為主的中信特鋼和以寬厚板為主的南鋼股份毛利率波動顯著低于其他長材公司。中信建投證券預計,2025 年制造業用鋼量為 4.4 億噸,繼續維持增長。
此外,年初以來,鋼材出口穩定增長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釋了內需不足的壓力。
中信建投證券分析指出,盡管2025年鋼材出口面臨美國關稅上調和東南亞反傾銷調查等挑戰,但出口仍保持了一定韌性。1-5月鋼材出口量同比增加8.6%,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市場的供需壓力。根據海關數據,2025年1-5月,中國累計出口鋼材4846.9萬噸,同比增長8.9%,其中5月單月,中國出口鋼材1057.8萬噸,同比增長9.8%。
中信建投表示,出口數據增長既受益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鋼鐵消費潛力釋放,也得益于中國鋼材內卷下的低價競爭。數據顯示,1-5月,熱軋卷板出口報價(FOB)平均價約為445 美元/噸,較印度、土耳其等主要出口國低10-115美元/噸,價格優勢顯著。展望全年,中信建投證券預計,受貿易摩擦及外需疲軟影響,全年鋼材直接出口或下滑,但間接出口仍樂觀,預計全年鋼材間接出口用鋼需求總量約在 1.31 億噸,同比增長4%以上。
本文刊于07月12日出版的《證券市場周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