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谷雨微)“尿素循環障礙引起的神經系統損傷是不可逆的,早期發現至關重要。”7月21日是尿素循環障礙關愛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兒內分泌遺傳代謝科邱文娟教授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這種由血氨代謝異常引發的罕見疾病,可導致患兒智力落后、癲癇發作甚至死亡,從急性期到慢性期,血氨管理和低蛋白飲食應貫穿疾病全程。
高血氨是元兇,新生兒篩查仍存在局限
尿素循環障礙是一組罕見的遺傳代謝缺陷病,其本質在于參與尿素循環的酶或轉運體發生功能障礙。“整個尿素循環涉及六種關鍵酶和兩種轉運蛋白,因此這一疾病常見的亞型有八種。”邱文娟教授介紹,尿素循環負責代謝人體內產生的血氨,一旦血氨無法正常代謝,便會在體內積聚,引發神經毒性作用。
“尿素循環障礙的危害不容小覷,尤其是重型患者,在出生后不久就會發病,而輕型患者則發病較緩,甚至到成年后才出現癥狀。”邱文娟教授表示,患者癥狀主要集中在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表現為智力落后、精神異常、癲癇乃至腦水腫死亡。消化系統則會出現惡心嘔吐及蛋白質不耐受,患者往往偏好素食。
邱文娟教授坦言,新生兒篩查是早期發現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篩查技術仍存在局限,只能發現部分類型的尿素循環障礙,如瓜氨酸血癥1型、精氨酸琥珀酸尿癥等。對于OTCD(鳥氨酸氨甲酰磷酸轉移酶缺乏癥)、CPS1缺乏(氨甲酰磷酸合成酶缺乏癥)等類型,由于沒有理想的特異性指標,常規新生兒篩查難以確切發現。
從急性期到慢性期,血氨管理應貫穿疾病全程
邱文娟教授強調,從急性期到慢性期,血氨管理應貫穿尿素循環障礙疾病管理的全過程。慢性期治療主要以控制血氨升高為主,通過藥物(如氮清除劑等)和飲食治療(低蛋白飲食)來實現。急性期時血氨往往快速升高,需迅速降低血氨,方法包括暫停蛋白質攝入24-48小時,通過葡萄糖、脂肪乳劑或無蛋白特醫食品補充能量,同時靜脈注射苯丁酸鈉、苯乙酸鈉等快速降氨藥物。若血氨水平極高,則需進行透析治療。
“家長需密切關注孩子的癥狀變化,若孩子出現嘔吐、精神不好或煩躁等癥狀,這往往是急性代謝危象的信號,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血氨檢測。”邱文娟教授提醒。
在診療模式上,新華醫院側重病房內的多學科協作,通過整合神經科、營養科、消化科及遺傳代謝專科力量,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管理服務。“門診主要解決診斷問題,而后續的系統管理需要在專科病房里逐步落實。”邱文娟教授解釋說,“通過多學科協作,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評估患者病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調整、腦電圖監測、飲食教育等,更有效地幫助到病人。”
嚴格的低蛋白飲食在尿素循環障礙的管理中至關重要。新華醫院也通過專科病房,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飲食和營養管理方案。“我們通常將病人收到專科病房,根據年齡、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不同,精確計算患者每天所需的蛋白質攝入量,確保既滿足低蛋白飲食的要求,又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邱文娟教授表示,低蛋白≠零蛋白,一般建議嚴格限制總蛋白攝入量,保證30%的蛋白質來自優質動物蛋白(雞鴨魚肉蛋奶),其余來自谷類蛋白。重癥患兒需用“無蛋白”特殊配方維持熱量,避免影響生長發育。
篩查與科普并行,推動尿素循環障礙規范化診療
盡管近年來對尿素循環障礙的認識有所提高,但基層醫院在識別疾病急性期發作和藥物保障方面仍存在不足。在邱文娟教授看來,提升救治率和推動規范化診療需要從多個層面發力:
一是要強化新生兒篩查網絡。擴大串聯質譜篩查覆蓋面,及早發現部分早期急性發作的病人,為后續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二是加強醫生教育與公眾科普。提高各級醫生對典型癥狀(如嘔吐、精神差、拒食蛋白)的警惕性,引導遲發型患者及早進行血氨檢測。同時,加強公眾科普教育,讓家長了解疾病癥狀,及時就醫。
三是保障降氨藥物可及性。當前尿素循環障礙在藥物可及性上已有很大改善,但仍需確保基層醫院能夠獲得必要的降氨藥物。對于基層無法處理的危重病例,應及時轉診至具備透析條件的大醫院。
邱文娟教授談到,近年來,基因治療也展現出治療潛力,國外已有通過肝臟靶向基因治療(如病毒載體注射)成功控制OTCD患者血氨達6個月的案例。“這些前沿治療手段為尿素循環障礙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手段,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