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議介紹
在Metascience 2025年會第三日的全體會議上,就“構建新型科研機構與跨界聯盟”為主題的深度研討。本次會議匯集了全球頂尖專家,重點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組織架構和跨領域合作來加速科研突破。會議期間正式成立了“元科學聯盟”。該聯盟旨在促進全球組織間的協作,支持元科學實證研究,強調落實變革而非僅停留于討論研究,并致力于將碎片化的科研生態轉變為協同創新的共同體。
會議由開放科學中心研究高級主任Tim Errington主持,Convergent Research聯合創始人兼總裁Anastasia Gamick,倫敦大學學院集體智能教授及機構架構實驗室創始人Sir Geoff Mulgan,愛思唯爾學術與政府關系副總裁Sarah Main,科英布拉大學EXCELScIOR項目ERA主席團隊負責人Tracey Weissgerber,以及非洲可重復性網絡創始人Emmanuel Boakye參與會議討論。
二、觀點薈萃
1. 開放科學中心:正式啟動“元科學聯盟”,呼吁全球協作支持
在開幕式上,大會主持人Errington正式宣布成立“元科學聯盟”——一個跨越部門與地域界限的全球性協作網絡。目前已有來自不同規模、領域和地理位置的20余家機構明確表示支持。該聯盟旨在優化元科學生態系統,將通過實證研究(包括政策創新和資源共享等舉措)來驗證其實際效果,推動科研模式從孤立走向協作。Errington特別強調,聯盟不僅將開展學術探討,更將致力于推進科研范式的實質性變革。
2. 英國Convergent Research:新型機構FROs可為中型科學難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Gamick指出,當前科研體系面臨關鍵挑戰:傳統科研機構(包括學術實驗室、初創企業和政府項目)在應對中型規??茖W問題時存在明顯短板。這類項目通常需要數千萬美元投入,具有回報周期長、依賴跨學科團隊持續迭代、商業價值有限等特點,既難以獲得類似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也不符合風險投資機構的收益預期。
為此,Convergent Research創新性地提出了“專注研究組織”(Focuse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FROs)模式。該機制借鑒了人類基因組計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等重大科研項目的成功經驗,專門針對傳統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中型科研空白地帶”(預算規模為數千萬美元)設計。每個FRO項目都聚焦特定科研目標(如腦神經突觸連接圖譜繪制或小分子藥物數據庫構建),設立明確可量化的里程碑,高效推進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科研突破。
FROs采用專業化管理模式,由全職管理團隊負責運營,堅持開放共享和公益導向原則。目前已啟動的10余個項目涵蓋科研工具開發、數據庫建設和平臺技術研發等多個領域,代表性成果包括神經動力學基礎研究成像工具PRISM、生物數據集成門戶Cultivarium等。
Gamick特別強調,FROs機制重塑了科研人員的思維方式,促使科學家思考“如何用5000萬美元實現領域突破性變革”這類戰略性命題。該模式通過系統識別跨學科研究中的基礎能力短板(如數據平臺建設、AI輔助篩選技術等),構建從“樹干”(基礎研究)到“枝葉”(應用轉化)的完整創新鏈條。目前,FROs的設計理念已被美國和德國政府納入科技創新政策制定框架。
3.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機構設計亟需以智能為核心進行范式革新
Mulgan指出,英國政府部門的機構設計理念仍顯保守。盡管過去15年間英國相繼創立了ARIA、Catapults和UKRI等新型機構,但其組織架構仍沿襲20世紀的傳統模式,導致層級僵化的金字塔結構或陷入“樂高積木綜合征”——簡單重組機構設計,不觸及深層次問題。相比之下,商業和民間社會領域已廣泛采用數據平臺、算法和集體智能等創新模式。Mulgan引用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ron Acemoglu的研究結論,強調“機構設計是預測長期經濟繁榮與增長的最關鍵變量”。面對英國僅9%的公眾認為能從公共研發投入中顯著受益的信任危機,他強調政府亟需構建新一代公共機構范式,推動組織架構從傳統金字塔結構向網格化、網絡化和平臺化轉型。
為應對這一挑戰,Mulgan創立的“機構架構實驗室”(TIAL)正在探索機構設計的創新路徑。該實驗室借鑒數字領域的“棧、網格”概念和生物學的“菌絲體、魚群”等群體智能模型。Mulgan提出“真正的群體智能不應依賴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應通過數據和網絡實現機構自優化,如同智能手機的App生態系統。”通過運用AI、數據平臺等現代工具革新機構設計,可實現類似建筑中“紙板大教堂”的“無重量強度”——即機構既保持輕量化(減少官僚程序和繁文縟節),又具備強大效能(高效解決問題),從而降低傳統“重量級”流程帶來的負擔。Mulgan批評當前科研機構雖運作良好,但僅處于“輔助”地位,未能成為創新體系的核心。他展望未來十年應將“智能”置于權力結構的中心,并強調“要真正改變世界,不能僅停留在項目或政策層面,而必須重塑基礎性的機構架構”。
4. 英國愛思唯爾:跨部門協作與領導力協助元科學應對復雜挑戰
Sarah Main介紹了Elsevier作為一家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出版商以及MetaScience聯盟創始成員,近二十年來已逐漸轉型為依托數據與分析洞見提供決策支持的綜合服務商。其數據在《英國科學與研究績效比較報告》等政府報告中得到應用,其揭示的女性學者獨特的引用特征(如在政策文件和媒體中的高引用率),還為科研評價體系改革提供了實證依據。
Sarah Main結合其在大學研究、醫療慈善、政府部門積累的跨界經驗,指出跨部門合作是解決元科學領域系統性問題的核心路徑??绮块T合作模式能整合多元視角、專業能力與資源,并顯著增強科研生態的韌性。
Sarah Main特別強調,MetaScience聯盟的發展亟需強有力的領導來統籌全局——包括引領集體討論、構建研究創新框架、確立共享原則,以及應對日益嚴峻的科學公信力危機等。此外,面對AI在科研中的應用、國家研究評估體系改革、公眾信任等重大議題,聯盟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代表機構,是開展全球層次對話的理想平臺。
最后,她列舉了聯盟需要重點推進的優先事項,包括構建跨部門協作框架和資源共享機制,促進人才在學術界、資助機構、政府部門和企業間的職業流動;探索如何將國家戰略目標(如文化或經濟發展導向)與新興科研能力相結合,以優化國家評估體系;研究采用數據驅動方法量化公眾信任度等關鍵指標等緊迫且重要的研究議題。
5. 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構建可持續的元科學社區,推動技能提升與全球協作
Weissgerber指出,當前元科學研究面臨的問題大多具有全球性和復雜性特征,需要多方協作才。以科研系統的可重復性危機為例,這類問題往往涉及多學科領域和跨國界的合作。在開發與實施新機制和規范時,方案的測試、優化和驗證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此外,元科學研究領域還存在人才結構性問題:一方面,許多研究者是從其他領域轉型而來,缺乏專業培訓;另一方面,新入行的年輕學者雖有意投身該領域,卻對研究過程缺乏深入理解?,F有的培訓模式存在同質化傾向,而實際研究需求卻具有多樣性,如政策制定、行為變革、跨文化溝通和團隊協作等不同方向所需的技能組合各不相同。同時,元科學研究群體往往局限于地域性合作,與出版商、行業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缺乏有效連接,導致知識孤島現象,研究成果難以轉化為實際應用價值。
針對這些挑戰,Weissgerber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建議。她建議研究團體應當建立多層次的問題解決框架,注重方案的可遷移性,并在滿足本地需求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交流;在組織架構方面,她推薦采用“中心-輻射”模式,通過在中心機構開展跨領域人才培訓,再將受訓人員"反哺"回原機構,從而構建協作網絡。此外,應鼓勵這些骨干人員創建新的中心節點,不斷擴大影響力范圍,搭建起連接出版商、行業機構和政府人員的橋梁,實現知識的雙向流動。最后,Weissgerber特別強調要充分利用MetaScience聯盟這一平臺,抓住發展機遇,促進研究團體間的互聯互通、聯合培訓、協作研究和經驗共享,通過這種協同效應加速學科發展,推動元科學研究從邊緣領域走向學術主流。
6. 非洲可重復性網絡: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欠發達地區的開放科技變革的抓手
Boakye分享了非洲開放科學生態系統的機構與聯盟建設經驗,著重闡述了從政策討論到實踐落地的轉型策略。他介紹道,通過創辦非洲大學協會,并舉辦高層管理者工作坊、開展區域性對話以及推進基礎設施項目等一系列舉措,重點推動轉型進程。此外,他強調非洲將數據共享基礎平臺建設作為核心任務,包括DATIS項目(用于共享非洲學術論文和數據)、LIBSENSE計劃(為Ubari出版平臺和AfricArXiv預印本平臺等開放平臺提供可靠網絡支持)。此外,Boakye還介紹了Open Research Africa、Africtree(本土知識記錄平臺)和Maker Spaces社區等本土創新項目,這些項目在促進開源硬件發展和社區參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針對非洲地區開放獲取認知度高但數據共享與可重復性意識薄弱的現狀,Boakye團隊遴選了20多位代表,通過密集培訓提升其專業認知,并鼓勵這些代表在本地建立培訓網絡,以填補公眾認知空白。面對全球開放科學的蓬勃發展態勢,Boakye提出了“非洲是否需要立即投資元科學”的深刻思考,他主張基于元科學證據確定發展優先級,確保各項舉措符合本土需求而非盲目跟風,從而推動逐步推動欠發達地區的科學研究改革。
三、總結
本次會議成功匯聚全球頂尖專家,正式成立“元科學聯盟”,標志著元科學領域從理論探討邁向全球實踐協作的轉折。會議圍繞聯盟的戰略定位、組織架構創新以及人才培養機制等核心議題,結合國際前沿研究成果與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探討。會議成果不僅呼吁全球集體參與,更構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框架。也預示著元科學將在更高層面承擔協調國際科研資源,解決復雜科學問題的責任感,并展現該領域從邊緣走向主流、引領全球科研范式變革的堅定決心和系統性規劃。
本文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產業創新研究室吳文偉助理研究員執筆,李輝,吳琪,高繼卿參與潤色。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