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大樓南側
一尊新近落成的銅像靜靜矗立
凝視著來往的師生
仿佛訴說著那段篳路藍縷的科學征程
他便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貝時璋
貝時璋院士
一生矢志追求真理
跨越世紀的科學人生如星辰般璀璨
照亮了中國生命科學的前行之路
他是浙江大學生物系的創始人
是中國生物物理學的開拓者
更是一位以愛國情懷和科學精神
激勵后人的教育家
讓我們走進他的世界
探尋那份指引生科人前行的力量
緣起浙大,奠基生物學科
20世紀20年代,時值國家多難,浙江大學尚在發展初期,生物學科更是一片空白。1929年秋,回國后的貝時璋參與籌建浙江大學生物系,并成為首任系主任,肩負起從無到有開創學科的重任,開始了他與這所學府長達二十年的緣分。
他親手規劃教材、訂購儀器、繪制教學掛圖,事無巨細,為生物學系的誕生傾注了無數心血。
在學校的支持下,貝時璋提出以實驗生物學為發展方向,構建了浙大特色的學術傳統。他將嚴謹治學的理念融入教學,開設普通生物學、組織學、胚胎學、遺傳學等多門課程,內容深入淺出,條理清晰。
貝時璋在指導學生
抗日戰爭爆發后,浙江大學被迫西遷,貝時璋與師生同甘共苦,輾轉遷徙。在廣西宜山,敵機投下118枚炸彈,校舍化為廢墟,他卻在殘垣斷壁中堅持上課。“學問試看勝于我者,境遇要比不如我者。”他以此勉勵學生,也督促自己。
回首那段歷史,生物物理學2019級博士生施陳翔深受感動:“在宜山的茅草屋里,敵機還在頭頂轟炸,他打著手電觀察草履蟲;在湄潭的油燈下,他俯身顯微鏡前繪制細胞圖,蠟染桌布被汗水一次次打濕。整整十年顛沛流離,他的研究從未停下。”
正是這份深沉的家國情懷、純粹的治學態度為學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1950年,當貝時璋調往中國科學院時,浙江大學生物系群星璀璨,人才輩出。
貝時璋在浙大的二十年,是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二十年。他和同事一起帶領團隊,建起了中國高校最早的生物系之一,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生物學人才。
離開浙大多年,貝時璋始終牽掛著浙大。1997年浙江大學百年華誕時,他曾題詞:“求是精神光芒萬丈,英才輩出鑒德知來?!?/strong>貝時璋的教學與研究,宛如一粒種子,在浙大生根發芽,孕育出生命科學的蓬勃生機。
薪火相傳,生科輝煌續新篇
為紀念貝時璋的學術成就與科學精神,一顆國際永久編號36015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貝時璋星”,象征著他在科學星空中的不朽光芒。
而矗立在生命科學學院的這尊銅像,也將如同天際的“貝時璋星”一樣,激勵著一代代生科人砥礪前行。學院黨委書記諸葛洋在銅像落成儀式上說:“先生的身影雖已遠去,但他‘追求真理、矢志報國’的精神,早已融入每一個生科人的血脈,成為我們最深沉的文化底色。”
如今,生命科學學院在貝時璋奠基的實驗生物學傳統上,蓬勃發展,成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平臺。
“十四五”以來,學院在生物學與生態學兩個“雙一流”學科的建設中取得突破。從深空細胞分化到深海生物多樣性,從全球生態系統預測到核酸藥物設計,學院的研究視野不斷拓展。
貝時璋一貫推崇的學科交叉理念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生命科學學科與人工智能、航天航空、藥學、材料科學等領域深度融合,聚焦生物逆境適應、計算+生物醫藥、全球生態變化、空間生物學等方向拔尖造峰。院士領銜的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和精品課程,延續了貝時璋深入淺出、注重啟發的教學風格。生物物理所教工黨支部書記趙燁說:“我們要以貝時璋先生為榜樣,立足育人初心,將他的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讓他們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趙燁團隊聚焦空間生物學研究
面向“十五五”,生命科學學院將繼續以貝時璋的精神為指引,深化“人才強院”戰略,優化師資梯隊,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發展,致力于攻克生命科學前沿問題,探索生命的奧秘,追尋生命的起源。
貝時璋的銅像
見證了學院
從三開間小樓到國際前沿的跨越
百年歲月,薪火相傳
學院在貝時璋奠基的實驗生物學傳統上
不斷突破
書寫著生命科學的輝煌篇章
未來
浙大生科人將繼續沿著他的足跡
追求卓越
勇攀科學高峰
為人類生命健康與生態文明貢獻力量
內容來源:生命科學學院
文案: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伍聞博 | 章舒帆
今日編輯:浙江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 伍聞博 | 章舒帆
責任編輯:章舒帆 周亦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