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國“Military Watch”稱:中國海軍會因為殲 - 35 的服役而步入隱身時代。
同時也會成為 F-35最強大的對手!
原因則是因為殲 - 35 的核心技術大多脫胎于殲 - 20,以至于成本遠低于其他五代機。
那么,事實真是如此嗎?
美蘇雙機模式
冷戰末期,美蘇在航空領域的較量從未停歇,經過多年摸索,各自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雙機發展模式。
美國一心想維護全球霸權,蘇聯則更看重本土防御和勢力范圍的鞏固,不同的需求催生出相似卻又有別的裝備體系。
美國讓 F-15 這款重型機挑起奪取制空權的大梁,它性能頂尖,代表著當時航空工業的最高水平。
而 F-16 作為中型機,憑借超高的性價比批量生產,既補充了戰機數量,又在國際市場上大受歡迎。
蘇聯的情況也類似,蘇 - 27 和美國的 F-15 一樣,肩負著核心的制空任務,米格 - 29 則和 F-16 對應,承擔起數量補充和出口的角色。
這種輕重搭配的雙機模式,巧妙地平衡了戰斗力、成本和裝備規模,在當時無疑是相當成功的。
到了 90 年代,美國打算延續這種成功,先后啟動了 F-22 和 F-35 項目。
其中,F-22 定位高端重型隱身戰機,專心爭奪制空權,而F-35 則是中型多用途隱身機,想著能夠滿足三軍和盟友的各種需求。
可誰也沒想到,冷戰結束后,美國國會對安全形勢判斷失誤,一門心思削減軍費,再加上一些軍工利益集團為了讓 F-35 項目賺大錢,一個勁兒地推波助瀾,結果 F-22A 只生產了 187 架就匆匆停產了。
這一停,美軍可就麻煩了。
F-35 雖然靠著先進的傳感器和軟件有了些特別的本事,也帶來了不少經濟和政治上的好處,但實戰中問題不斷。
就單拿F-35I 突襲伊朗時,航程壓根夠不到目標,加油機又緊缺,只能讓 F-15I 冒險支援。
之后美軍給它加了隱身副油箱,可這么做,隱身性能和機動性都受了影響,實在是左右為難,沒什么好辦法。
這時候大家才明白,重型機在航程、升級潛力和雷達功率這些方面的優勢,可不是輕易能替代的,難怪美軍這幾年寧愿花大價錢,也要給 F-22A 升級。
只是,俄羅斯的路數和美國不太一樣。
從蘇 - 30 到蘇 - 35,一款款重型機接連量產服役,成了俄羅斯空中力量的頂梁柱。
可在俄烏戰爭里,俄羅斯空天軍卻犯了難,戰斗機數量太少,想全方位掌控空域根本做不到。
這也暴露了重型機的短板,性能是好,可造價和使用成本太高,裝備數量上不去。
為了緩解這個問題,俄羅斯只好決定升級采購米格 - 35 這種中型機,好讓裝備結構更合理些。
中國五代機
而中國的殲 - 20,可以說在全球五代機的賽場上,它的隱身性能堪稱一絕!
就單說它的菱形機頭配上 S 形進氣道,再加上先進的 “變色龍” 涂層,把雷達反射面積控制在 0.01 到 0.05 平方米,在空中就像個隱形的獵手。
航電系統更是厲害,采用高度集成的 “寶石臺” 式開放式架構,傳感器能 “即插即用”,雷達用了氮化鎵 T/R 組件和碳化硅襯底,信號處理和目標識別算法也都是最新的,探測距離遠得很,電子對抗和多目標跟蹤能力更是沒得說。
機動性方面,復雜精妙的空氣動力學設計讓它在超音速和亞音速狀態下都身手矯健,飛行員得扛住 10 秒左右的 9G 過載,這可不是一般戰機做得到的。
這么一看,殲 - 20 在國際五代機領域的領先地位,那是實打實的。
不過,殲 - 20 的本事還沒能完全施展出來,這跟咱們在預警機、加油機這些輔助戰機上的短板脫不了干系。
執行遠距離任務時,加油機數量不夠、性能跟不上,殲 - 20 的作戰半徑就被死死限制住;預警機在信息處理和探測范圍上差點意思,也讓殲 - 20 沒法全面掌握戰場態勢。
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大概等到2030年,這些輔助領域肯定會升級換代,到時候殲 - 20 系列肯定會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至于殲 - 35A ,雖然性能比殲 - 20 稍遜一籌,但對中國空軍來說,地位同樣重要。
尤其是航母艦載機上的殲 - 35A,為了可以上艦,設計師還單獨為其設計了一款可折疊的機翼。
屆時它就可以憑著隱身性能和空戰能力,在航母編隊的防空圈外搶奪制空權,給編隊筑起一道堅固的空中防線。
殲 - 35 的困境與機遇
另外,殲 - 35 從一出生就自帶光環,如今雖然已經開始量產服役,但生存危機也如影隨形。
按照現在的規劃,它的主力服役期可能只有短短五年,從 2025 年到 2030 年。
為啥這么短?
因為預計 2030 年,更先進的殲 - 50 就要服役了。
這還得從以前說起,中航工業早年底子薄,在五代機研發的關鍵時候,根本沒法同時承擔兩款五代機的研發成本和風險。
所以,直到殲 - 20 開始小規模量產后,殲 - 35 才正式立項,它的首飛時間比殲 - 20 晚了整整十年。
雖然殲 - 35 創下了五代機的最快試飛紀錄,2021 年 10 月首飛,不到四年就實現量產交付,可這十年的差距,哪是這么容易就能補上的。
但話說回來,殲 - 35 也不是沒優勢。它站在殲 - 20 的肩膀上,共享了不少成熟技術,研發成本和試飛風險都降了不少。
而且它自身的設計也很有針對性,就說那可折疊機翼,就是為航母應用特意準備的。
只是,眼看著殲 - 50 就要來了,未來五年,殲 - 35 怎么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發揮最大價值,怎么在海空軍的裝備體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是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結語
其實,殲 - 35 的未來,或許可以學學美國的 F-16。
美軍早就不買 F-16 了,可它的生產線到現在還轉得歡,就是因為有大量的海外訂單。
現在全球能用上五代機的國家沒幾個,市場需求大得很。
等到 2030 年,咱們國內就會列裝殲 - 36 和殲 - 50 了,出于戰略考慮,六代機暫時不會出口。
而殲 - 35 造價低,性能又不錯,優勢很明顯。
到那時候,殲 - 36 和殲 - 50 主要供國內使用,殲 - 20 慢慢停產,殲 - 35 就可以全力投入出口市場,在國際軍貿市場上闖出一片新天地。
殲 - 35,這一路上承載著太多人的期待,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但不管怎樣,它在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史上,都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而它的未來,也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信息來源:
中華網:殲-35量產型曝光 年產量會破百嗎 加速現代化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