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配餐國標為校園餐安全奠定基礎,以下建議旨在完善執行細節。
7月21日,校園配餐國標沖上熱搜。新規從供餐企業食品安全總監到后廚全程直播,從48小時留樣到原料檢測……看似織起安全網,但超2億家長的心仍懸著,那個真正該為這頓飯負責的供餐企業董事長,究竟在哪里?(源自央視新聞等媒體)
家長們的焦慮并非空穴來風。浙江余姚某小學曾因絞肉機殘留活蛆引發恐慌,市監局調查發現,設備清洗記錄竟斷檔半月有余。更觸目驚心的是2024年云海肴新加坡團餐事件:因炒雞丁菌落超標2000倍,致171名字節員工中毒住院,法院以“漠視食品安全”頂格罰款3.8萬元(騰訊新聞2025-07-19)。當資本逐利的本能撞上校園供餐的公益屬性,沒有責任人的直接擔責,再漂亮的報表也掩蓋不了飯菜質量的縮水。
反觀學校自營食堂,校長每天端著同樣的餐盤坐在學生中間,已成為常態。清炒肉里的油鹽分量、土豆條的新鮮程度,都因校長的“舌尖監督”而透明。這種“第一責任人”制度,讓管理者的神經直接與學生的飯碗相連。
但新國標對企業負責人的要求卻存在斷層。食品安全總監的名字會出現在文件里,但真正掌握資源配置權的董事長呢?當校長在校園里品嘗學生餐時,企業董事長或許正在高檔餐廳簽署下一份利潤報表。2014年本溪事件中,涉事企業為降低成本,竟將學生餐與剩菜混裝,這種“降質牟利”的沖動,恰恰源于責任與利益的失衡。
成本黑箱是另一種隱患。學校食堂的賬本必須攤在陽光下,必須0利潤運行,家長委員會隨時可以翻看采購清單,因為每一分錢都寫著“非營利”。可企業的餐費構成呢?我們只知道孩子每餐交10多元錢,卻不知道多少化作利潤裝進股東口袋。當資本回報率成為首要目標,餐盤里的肉片變薄、青菜發黃便成了必然。而我們的新國標里,連最基本的“董事長陪餐”都未寫入,責任的天平如何平衡?
值得欣慰的是,新規中的“互聯網+明廚亮灶”讓陽光照進后廚。但技術只是工具,真正的安全需要責任與利益的再平衡。想象這樣的場景:某位董事長每月隨機走進一所合作學校,在學生的竊竊私語中端起不銹鋼餐盤。當他咀嚼著同樣的飯菜,成本報表上的數字才會真正對接舌尖的感知。
家長們的手機里應該有個新應用——不僅能實時查看供餐企業后廚直播,更能一鍵啟動“突擊檢查”,供餐企業需在1小時內配合完成直播。而當企業利潤被限定在合理區間,超額部分自動轉入食品安全基金時,資本才能真正與良心和解。
國標發布是重要的起點,但孩子們需要的不能只是寫在紙上的標準。當某天清晨,某位董事長推開學校食堂的木門,對打飯阿姨說“我和孩子們吃一樣的”,然后掃碼付上一樣的錢,那勺落在餐盤里的飯菜,才會真正承載起2億份期待的分量。
我們終將等到那一天:在氤氳著飯菜香的食堂里,學生餐桌的盡頭坐著的不只是校長,還有那些真正為這頓飯負責的董事長。他們咽下的每口食物,都會成為安全最堅實的刻度。
你認為除了董事長陪餐和利潤控制之外,還有哪些規定需要寫在國標執行里?企業供餐國家標準是不是應該嚴于學校自營標準?歡迎留言。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