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年來動作頻頻,試圖向世界證明自己是個不容忽視的角色。可就在熱鬧的表象下,有人卻潑了一盆冷水。
普拉文·索尼是印度少有的戰略清醒者,用一句毫不留情的話點破了真相:印度跟中國,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
揭開傷疤,中印實力對比
索尼在他的書《最后的戰爭:人工智能如何塑造印度與中國的最終對決》里,把差距寫了下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些年在人工智能、網絡戰和多領域作戰上的進展,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
1962年那場邊境戰爭,印度吃了大虧,丟了面子也丟了里子。幾十年過去了,差距沒縮小,反而越拉越大。索尼在書里寫得明白,中國在軍事現代化上已經甩開印度好幾條街,尤其是在幾個關鍵領域。
拿無人機來說,中國已經把無人作戰系統玩得爐火純青,無人機群能在演習中實現精準打擊和協同作戰。反觀印度,AI技術還在起步階段,軍隊訓練里基本見不到無人系統的影子,連基礎的數據化決策都還沒普及。
再看網絡戰。中國有專門的網絡部隊,能直接癱瘓敵方的電力、通信等關鍵基礎設施,實戰能力不容小覷。而印度到現在連個獨立的網絡戰指揮部都沒建起來,相關能力分散在陸海空三軍,各自為政,壓根兒談不上協同。
高超音速技術也是個硬傷。中國的東風導彈速度快、機動性強,幾分鐘就能打到幾千公里外,印度現役防空系統根本攔不住。印度雖然也搞了個高超音速技術驗證器,但離真正用上還差得遠。
除此之外,中國目前有400多顆在軌衛星,覆蓋通信、導航、偵察,確保戰場上啥都能看清。印度靠著ISRO是發射了不少衛星,但總數不到100顆,大部分還是民用的,軍事用途捉襟見肘。
經濟底子更是拉開差距的根源。中國經濟體量大,國防預算充足,能支撐大規模研發和采購。印度2024年的國防開支只占GDP的2.4%,跟中國的3.5%比起來,明顯力不從心。
索尼還點名批評了印度的采購體系,像阿瓊坦克這種項目,成本超支、性能拉胯,拖了十幾年才勉強上馬,中國這邊99式坦克早就在批量生產了。
組織上,中國軍隊的改革也甩開印度好幾條街。解放軍打破軍種壁壘,指揮系統高度集中,能快速調配資源應對各種威脅。印度軍隊卻還是老樣子,陸海空各自為戰,協調起來費勁得很。
清醒的戰略思考
索尼的厲害之處,不光是能看清中印的硬實力差距,更在于他敢把印度的問題拿出來說。他直言,印度軍隊落后的根子不只在裝備上,更在思維上。
現代戰爭早就不是靠人多就能打贏的了,得拼信息化、拼協同,可印度軍隊還停留在老一套的指揮模式。
更扎心的是,索尼還揭了印度軍方和政府的老底。他提到,印度總喜歡把失敗包裝成勝利。比如2024年一次跟巴基斯坦的邊境沖突,官方吹得天花亂墜,說是大獲全勝,可實際上哨所被炸了個稀爛,損失慘重。他覺得,自欺欺人的心態,已經讓印度在南亞的地位搖搖欲墜,連尼泊爾這種小國都敢跟印度硬剛了。
印度有14億人,大多數還在為吃飯發愁,政府卻把錢花在跟中國的對抗上,金磚國家的合作機會白白浪費。索尼在文章里寫過:“中國講究合作共贏,我們卻在嫉妒和對抗里打轉。”他拿2020-2021年的中印邊境對峙舉例,中國在拉達克部署快、基建強,印度后勤跟不上,硬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可印度政府還是嘴硬,說自己沒輸。索尼實在看不下去。
面向未來的挑戰
當然,也有人不認同索尼。有的專家覺得,印度的地理位置有優勢,喜馬拉雅山脈就是天然屏障,加上核武器在手,不至于完全吃虧。還有人說,印度這幾年在無人機和導彈上也有進展,潛力不小。
印度跟中國的關系得緩和點。索尼的建議是,多談合作,少點對抗。金磚國家是個好平臺,經濟、技術上都能搭把手。邊境問題上,多建點信任,別老想著硬碰硬。跟美國的關系也得拿捏好,別一邊倒,既保持合作,也不把中國逼急了,才能給自己留條后路。
印度如果能正視問題、下狠心改革,跟中國的差距也不是沒可能縮小。可要是還這么拖下去,在亞洲的地緣格局里,印度怕是越來越被動。
印度到底該咋辦?是接著蒙眼往前沖,還是停下來好好想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