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留壩的鄉間小路上,你會遇到這樣的畫面:
廢棄的蜂桶被一分為二,成了開滿鮮花的花盆;廢棄的鋼管化為樓梯扶手,帶著點工業風的時髦......
這里沒有大刀闊斧的拆建,而是在尋常日子里尋找新意。
那些被忽略的閑置物品和不起眼的角落,在村民的巧手下迎來了新的模樣。
01
留壩的鄉村美學,主打一個「不比砸錢比腦洞」。
田壩村的鋼構車棚經稻草蓋頂、竹簾遮陽,變為既能停車又能歇腳的涼亭;沙壩村的村民把廢棄的磚瓦、石磙重新組合,搭建出露天展覽。
詠歸川·秦嶺獨家酒店
舊物改造只是開始,村民們還拿起畫筆,讓村莊煥發藝術光彩。
火坪村有一處充滿鄉土氣息的「農民畫廊」,大人小孩紛紛用畫筆描繪心中的美好家園,還吸引了500余位游客參與體驗。
最萌的是燒房壩村,蘑菇產業不僅給村民帶來了收益,還提供了美化的靈感。
墻上畫著卡通蘑菇,路邊立著蘑菇造型的指示牌,院子邊還有《采菇曲》中的詩句,走進村子,就像掉進了一個「蘑菇王國」。
02
顏值固然能打,但要持續吸引人,離不開充滿創意的業態。
316國道邊的蔡家坡村發揮巧思,利用閑置空地建了一個停車場,并配套了一輛紅白配色的復古咖啡車,成功留住了過路人。
咖啡車別致復古,菜單上經典款與新品兼具,不遠處的樹林間還有野生休息處,利用油桶改造的桌椅也采用了咖啡車同款配色。
這個隨性而浪漫的「公路咖啡」場景,不僅在試營業15天內吸引了2000多人打卡,還給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
「平時走路幾分鐘就好了,能賺錢,也能把家照顧好!」 負責周邊衛生工作的村民開心地說道,「有時候熱了,買個冰淇淋,與游客聊聊天,生活很有滋味。」
龍潭壩村把改造玩出了新思路。廢棄多年的牛棚竟搖身一變,成為「牛圈茶舍」,如今這里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支書在這里兼職,村民希望做得一手好咖啡的他能幫忙帶出幾個徒弟。
村里亂石叢生的林地也有了新的用途,轉變為自助火鍋營地,一路之隔的蔬菜園就可以現采生鮮蔬菜。
如此野趣,誰能拒絕?果然,營地生意火爆,五一期間一座難求,6個火鍋自助平臺創收1萬余元。
03
在留壩,墻面是忠實的記錄者,既展現著村民們的創意,還承載著祖輩的農耕記憶。
文史資源并不豐富的田壩村選擇另辟蹊徑,憑借一面面二十四節氣墻,傳達古老的時令智慧。
漩灘村的墻壁上,竹子編織的生態墻爬滿綠植,百家姓與節氣詩詞相映成趣,透著濃濃的書卷氣。
臺子村更是絕,直接把殺豬凳、燙豬缸搬出來,在墻上還原農村殺年豬、團圓宴的熱鬧場景,成了最接地氣的文化IP。
洪武村的民俗藝術墻上,舞獅、采蓮船等民俗元素栩栩如生,3D 立體獅子頭超吸睛,成為小朋友的最愛。
省級旅游度假區「秦嶺最美小鎮」火燒店鎮,通過系統梳理農耕文化底蘊,不僅提升了農諺長廊和星空稻田主題公園等景觀,還打造了漢中地區首家以生態農業為主題的科普教育基地——農耕文化體驗園。
拒絕千村一面,精準確立「村設」,是留壩作出的聰明選擇。
04
留壩的野心,不止于打造幾個網紅村,而是要讓整個縣域變成「開放式美學展廳」。
對此,道路的串聯至關重要。以前的高江路,只是一條普通的省級干道,車流不多。在留壩提出打造「秦嶺最美廊道」后,沿線的景觀資源得到了充分挖掘,成了四季皆可游覽的「最美鄉村公路」。
「秦嶺最美廊道」,還將縣內景區景點串聯起來,建成3條縣域農村公路旅游主題線路和6條旅游公路支線,并在沿途布局自駕房車營地7個、公路驛站11個、精品民宿19家、停車場20余個、景觀節點23個、農家樂100余家。
以小留壩村為例,這里的閑置農房變身精品民宿集群,村民不僅參與改造,還加入運營團隊。樓房溝民宿如今成了農旅融合的樣板,年收入超過200萬元。
隱居鄉里·樓房溝
從營盤村的足球少年,到鐵礦村的古道晨光;從磨坪村的民居建筑,到鍋廠村石頭墻上的彩繪——留壩正在把一個個村子拼進完整的美學地圖里。
這或許就是留壩鄉村美學最動人的地方,這里的改造從來不只是裝點,而是喚醒土地里沉睡的生命力。
來秦嶺游玩的時候,一定要去留壩的村里子里轉轉,風景就藏在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角角落落。
部分參考資料
[1]. 《建設和美鄉村的留壩實踐》,西部網
[2]. 《從“過而不留”到“因路而興”——鄉村振興的在途發展》,留壩發布
*圖片來源:大米、王寧、銀子、留壩發布、留壩旅游、詠歸川·秦嶺獨家酒店、隱居鄉里·樓房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