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想必高考錄取通知書已經發放到位。
考好了,敲鑼打鼓;考差了,如過街老鼠。
有一個福建女孩因高考692分的優異成績,破例入祠堂祭祖,沖上了熱搜。
福建省高考文科第一名,同樣進祠堂祭祖了,但沒有上熱搜,而她因為這個“破例”上了熱搜。
女孩名叫詹舒雯,來自福建安溪,以692分的優異成績,斬獲了高考文科全省第二名,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安溪的文科狀元。
這一消息,不僅讓全家人揚眉吐氣,而且還驚動了整個家族。
于是,家族的長輩一高興,就拉著這個有出息的晚輩走進了家族祠堂。鋪紅毯,放鞭炮,穿紅披掛,這在當地十分轟動。
眾所周知,浙江、廣東、福建一帶最重視宗族文化,宗族祠堂遍地都是。所謂祠堂,就是用來祭拜祖先的地方。
但是,從古至今,有一個慣例就是,女孩子是不被允許進入族譜和祠堂的。因為宗族祠堂其實是建立在父系社會的基礎之上的。
如今,18歲的詹舒雯卻成了宗族祭祀場合的主角,被宗親以最高禮儀,授予“福建文科榜眼”的綬帶。而詹舒雯則端著茶,從容不迫地走向各位祖宗的牌位。
她的卓越打破了家族數百年傳統,讓女性首次獲準入祠堂主祭臺祭祖,族譜單開一頁記錄其功績。
之后,她跟著一群年長的老者一起給祖宗磕頭。這一刻,真的把“光宗耀祖”具象化了。
陣仗之大,場面之壯觀。讓我忍不住感慨,男孩一出生就可以享受的待遇,女孩拼盡全力考上北大才能獲得。
北大錄取通知書與祠堂綬帶同框,構成這個時代最尖銳的隱喻。這是性別不公的現實投射,男性生來就有祠堂祭祖的權利,女性卻要憑全省第二的超凡成就,才能爭取到本應該平等享有的資格。
“破例”二字,暗藏著女性默認不配享有同等權利的偏見。仿佛女性需以極致成就,才能兌換男性與生俱來的權利。
這樣的事情并非個例。
之前,《喜劇之王》有個脫口秀演員就曾說過這么一段扎心的話:
“我父母打孩子還是有原則的,三種孩子,我爸媽不打:成績好的不打、別人家的不打、兒子不打。我因為成績好,跟我弟弟一樣,沒被打過。所以,在我們家,我們一定要很努力才能看起來,跟兒子一樣毫不費力。”
她其實這次脫口秀是為了講述自己二姐的故事,一個非常剛烈又不受父母待見的女孩的故事。二姐因為成績不好,性格又不討喜,經常遭到父母的毒打。
于是,她想呼吁中國的父母不要再打孩子了。因為這對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任何壓力都不是打孩子的理由,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打。實在要打的話,出生前就打。
這位脫口秀演員還講過,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是她們村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全日制女碩士。就這個事情轟動到什么程度呢?她們家族甚至召開了一個會議,讓她擁有了給祖宗上香的資格。
“以前我們家這種事,只有男丁可以做,女孩不可以,因為女孩以后是別人家的人。這話我7歲的時候就知道了。所以,當我看到我們家族氣勢恢宏的墓地,我就問我媽,我以后是不是也能埋在這兒?我媽說,那不是啊,你以后是別人家的人,要埋在別人家。我說,誰家啊?她說,當然是你婆婆家,這個答案嚴重刺激了我,于是我就做了一個決定,我以后一定會去簽署那個遺體捐獻同意書,我不會埋在任何人的家,我要埋在我的國家。”
聽完她的經歷,我的內心五味雜陳。
這也是為什么我一直對宗族文化、祠堂文化沒有什么好感的原因。我看網上很多人羨慕南方人擁有宗族祠堂,他們認為,這樣的家族才會更有凝聚力,才會更強大。
但是,我想說,這種凝聚力只限于凝聚男同胞,跟我們女性又有何關系?
他們的破例,是因為真的覺悟了嗎?不,他們只是想沾女孩的光而已。族譜不寫女孩名,可是當需要你的時候,就知道道德綁架了。例如村里要捐款,出錢出力的活動,就知道女人也有份了。
當然了,現在很多家族這樣的陳舊慣例早已經破除。反正我們家族,從小女孩都可以上墳、祭祖,族譜上也有寫名字,另外結婚后,還會寫配偶和小孩的名字。
不過,說真的,我根本不在意能不能上族譜,畢竟族譜、宗族文化都是男性制定的,我認為女性重要的不是去獲得宗族的認可,而是去成為真正的強者。
當你變強了,你就成了規矩、規則的制定者。
有句話,雖然說得有點絕對,但我覺得還是有幾分道理——沒有真正意義的重男輕女,有的其實是恃強凌弱。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女性只有自己變得強大了,才能跟男性平起平坐。
但“當你成為強者,你的規矩就是規矩”——這句話,聽起來熱血,實則殘酷。
它的潛臺詞是:你要付出數倍的努力,忍受數倍的委屈,克服數倍的偏見,最后才能爭取到一丁點“看似公平”的機會。但這,公平嗎?
尤其是對女性而言,“成為強者”從來不是一條等距的跑道。
男性可以在最黃金的年齡沖刺事業,而女性卻常常在這段時間面臨婚育的抉擇。只要生孩子,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在職場上產生斷層。即便你能力再強,也很難抵擋“你有沒有生育計劃?”這樣的面試殺手锏。
更何況,如今的生育政策正從“計劃生”變為“鼓勵生”,一胎之后是二胎,二胎之后是三胎。而每一次分娩,都像是對女性事業的一次“重啟”——如果運氣不好,可能連重開的機會都沒有了。
所以,成為強者,是一個需要巨大代價的“偽命題”。它從來不是一句雞湯,而更像是一道門檻,把大多數人擋在了門外。
但我們也必須承認,變強仍然是唯一的出路。
只是這份“努力”,不該被道德綁架。不是所有女孩都必須成為詹舒雯,也不是每個女孩都要拼盡全力才能“證明自己配得上站在祖宗面前”。
你可以選擇奮斗,也可以選擇安穩,只要這是你自己的選擇,而不是社會強加的標簽。
不過,在所有通往更好人生的道路中,教育,依然是最公平、最有效的路徑——尤其對女孩,尤其對來自鄉村、邊遠地區的女孩。
即使學歷正在貶值,但在不少貧困地區,一紙大學文憑,依然是打破命運牢籠的通行證。就像張桂梅老師,她所堅持的,不只是讓女孩讀書,更是讓她們擁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正是因為有了教育,那些被困在大山里的女孩,才有機會走出貧困,成為教師、醫生、軍人,成為“別人家的榜樣”,成為改變命運的那個人。
所以我想對所有女孩說:
不必急于成為誰的驕傲,先成為自己的靠山。
你可以不羨慕宗祠里的綬帶,但你要為自己爭一口氣。不是為了被寫進族譜,而是為了寫出自己的命運。
詹舒雯打破族規,是個好消息。但我們更期待有一天,女孩的成功,不再需要被“破例”,不再成為“異類”。
那時的光宗耀祖,不再是家族對女孩的“特許”,而是社會對女性尊嚴的常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