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之下,曾經揮斥方遒的中產階層精英們】
對于各個經濟體的發展歷史,中產階層是否存在,有爭論!如果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中產階層也叫中間階層,指財富規模在城邦中居中間位置的社會階層,屬于社會階級之一,無論某一個經濟體的架構是金字塔型還是橄欖型,一定會有中間階層!
中世紀時期的城鎮出現后,中產階怪主要指涉財富占有和政治地位不成比例的工商業階級,進入資本時代后,中產階層變成一個職業概念、財產概念甚至上升為一種群體意識,圏層,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即同特定職業的收入和生活方式相似相連。
如果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不是偽歷史的話,那么我們就權且隨更看看,“他”是這么說得:最好的政治共同體是由中產階級的公民構成,而這樣的國家很可能管理有方。
不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多個發達國家的中產階層開始萎縮,新興經濟體的中產階層則逐漸壯大,國際格局開始發生深刻而深遠的變化,不過,仍然有人深度質疑這個階層的真實性與價值度!
很多人不明白考古的一個常識:干千年,濕萬年,不干不濕就半年
【存在的客觀性沒有問題】
任何一個經濟發達國家或者想在經濟發展方面有所作為的國家,都承認并且重視中產階層的存在、培育和充分利用!
早在14年前,作為美國自身也有一場什么是“美國中產階層”的大討論——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曾進行過關于經濟民生問題的多次主題演講,當時奧巴馬的經濟政策宣稱會惠及百萬的中產階級,但關于中產階級的真正定義卻鮮有人給出。
于是奧巴馬給出過這樣粗略的定義:你會有足夠大的房子,可以供養你的家庭子女,醫療有保障,退休金也有保障——這是什么意思?你給翻譯翻譯、你給翻譯翻譯什么叫美國的中產階層!
如果當時美國民眾的年收入在33萬至64萬美元之間,就屬于達到標準之一的中產階層,2011年美國某慈善信托基金做的一項調查認為,一個年收入超過3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0-240元)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中產階層——后來又設了一個上限,即年收入不超過64萬美元。
另一個標準就是自己的主觀感受,即你自己是否認為自己屬于這個經濟體的中間階層,比如2023年時約為42%的美國民眾傾向于將自己歸為中產階級;約有2%的美國民眾將自己歸于上流社會;僅約10%的民眾認為自己是美國當下的下層群體。
第三個標準就是你是否會感覺維持生計很不容易,比如2023年時美國社會中87%的認為自己是“中產階層”的民眾認為與10年前相比,現在想要維持生計更不容易。
第四個標準就是充分認識到“穩定的工作比有自己的房子更重要”,房產在家庭財富中的比重其實很重要,中在21年前約70%的美國民眾認為擁有自己的房子是決定你是否為中產階級的重要因素。
只不過到了2023年,這個觀點被現實顛覆了,大多數人認為穩定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居于其次的則是健康保險,房產已經連前3名都排不上了!
這幾年的經濟周期,讓對美國中產階層的調查出現了重要的變化,即1/3成長在中產階層家庭的美國人在成年后都相繼失去了中產陣地,他們已經不再是中產階層,而且影響其中產地位的幾項因素包括了婚姻狀況、教育、學習成績和醫療。
如果是在亞洲,無論相對發達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還是尚處于發展中的印度,都承認中產階層的存在,而且愿意拔高中產階層的數量——尤其是印度,已經到了有些滑稽的程度!
2022年多位印度官方學者達成了一項共識,即在印度中產階級的標準是:達到每人日均消費2-10美元之間、約合15-75元人民幣的家庭,就屬于印度的中產階層。
重點是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定義中產階層,印度大多數人的經濟能力都可以做到,這個群體在2024年末已經發展到約6億人,約合1億個左右的印度家庭——印度之所以這么受歐美國家的寵愛,也許就是這種簡單到極致的“天真與可愛”吧!
【中產階層先蕭條是大蕭條開啟的標志】
中產階層客觀存在,而且成為一個經濟體是否現在已經比較發達、未來有沒有繼續發達的源泉和動力,那么中產階層在經濟危機甚至大小調控的處境如何呢?很明顯,筆者又要談到1929-1933年的美國大蕭條了——打個補丁,筆者認為這場大蕭條真正出現轉機是在1941年即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國宣戰并將工業開足馬力之后。
曾經的1919至1929的這十年,被美國經濟學家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 ”,當然,當時的美國完全有資本咆哮,從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29年,美國靠戰爭發了橫財,是許多中產階級和工薪階層家庭相對富裕的時期。
只不過1929年股市崩盤四年后的1933年卻成為大蕭條中最慘淡的時候,大約四分之一的美國中產階層常年處于失業狀態,為了保障中產階層的工作崗位,美國只好動用行政及強制手段驅逐了約180萬墨西哥人,其實這其中至少有100萬其實是墨西哥裔的美國人也就是美國公民。
那些相對幸運的中產階層盡管暫時沒有失業,但他們的平均工資減少60%左右,或者工作時間減少,那么對應的時薪和周薪當然也會縮減,通縮,成為美國經濟大蕭條的代名詞,人們在痛不欲生的同時,發現了兩個現實:原來1美元的購買力這么高;原來1美元這么難以賺到!
即使中產階層里面的佼佼者比如醫生、律師、金融從業者等等,他們的收入也下降了40%左右,以前享有經濟保障的家庭突然面臨財務不穩定,或者在某些情況下會遭遇停薪,沒辦法,中產家庭在日常生活開始了節儉,他們保留了廚房花園——種菜自給,他們開始修補破舊衣服——技藝傍身。
在那幾年當中,美國中產家庭已經沒有食物來源的情況不在少數,為了解決生計,中產家庭們在自己的花園種植蔬菜甚至水果和糧食,努力實現自給自足,一些城鎮也適時地允許將空地改建為社區“節儉花園”,居民可以在那里種植糧食。
比如1931年至1932年間底特律的“節儉花園”,計劃為大約2萬人提供食物,所以經常看到一些通過自學成才的中產階層幫助另一些之前身份體面的上班族種植糧食、水果和蔬菜,唯一的區別是,剛剛落入社會底層的中產們暫時沒有早就如此的中產階層那么灑脫了,他們仍然為了保持體面而穿著白色系扣襯衫和休閑褲。
在大蕭條爆發的前面10年,美國中產階層中的絕大部分根本沒有想過會不會有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不是已經從美國徹底消失了?
經濟高速發展、稅收政策優惠、個人信貸十分寬松、代表財富的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一般,所以美國中產階層在汽車、房產、各類奢侈品方面全面依賴分期付款,如果不這樣做,圈層中會嘲笑“太落伍了”!
所以,當雪崩真的到來的時候,會有真正無辜的人或者群體嗎?沒有,一個也沒有!
【虛弱的中產階層】
有意思的是,體面、光鮮的中產階層;有著十分的重要性與功能性的中產階層,卻有著自身無法克服的虛弱——尤其是面對樓市低迷、股市下滑、消費及就業情況不斷微縮的周期內,無論哪個國家的中產階層都是這樣的宿命!
老實說,中產階層在經濟波動和家庭變故中,比起頂層和底層,似乎永遠面臨最大的風險,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中產家庭通常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其中的學霸并不在少數,他們步入社會、取得一定的成績后,反而忘卻了自己曾經學習并背誦過的經濟規律和歷史趨勢!
這些中產階層絕大部分都以房貸為主要負債,比如東亞幾個國家平均約76%的家庭負債來自房貸——自己擁有自己的房產,是東亞文化的一個普遍縮影,所以每月需承擔上萬甚至數萬人民幣的還款壓力當時成為常態,如果遭遇失業、降薪或者醫療支出等變故,陷入財務困境甚至徘徊在天臺邊緣,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當今中產階層的佼佼者已經不局限于高管、律師和金融從業者,科技行業才是新興中產的主要群體,而科技創新與最終變成價值的漫長性與不確定性,必然會迅速波及中產群體,就像2024年全球科技類企業的裁員至少超過3.2萬人以上,涉及至少2.5萬個中產家庭。
具體到我們,大家可以看看從2020年到現在法拍房的數量(持續攀升)、價格(法院擬定的起拍價),這是最真實、最直接反映出職業穩定性不足導致的資產貶值風險——這才是中產階層的悲哀之一!
而另一個?悲哀就是部分中產階層形成了路徑依賴即好日子才是常態,所以形成了消費觀念偏差,這些中產家庭過度消費(經如高價教育、奢侈品等等),在收入下降時難以維持原有生活水平,這幾年無數的真實案例都表明,即使曾經年入百萬、千萬的新興中產家庭,都會因為突發變故導致資產縮水,最終變賣房產、縮減開支。 ?
【說說容易,其實很難、很難、很難!】
如果說得再真實、再殘酷一些就是:你只是讀書好、運氣好、擇業好,所以才成為年入百萬甚至千萬的新興中產階層,你的抗風險能力遠遠無法與各種各樣的二代相提并論,盡管你曾經與他們推杯換盞、稱兄道弟!
其實最核心的原因是中產階層的財富來源并不穩定——他們根本也從來無法掌握生產資料,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或者知識技能來換取收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收入往往受到經濟周期、市場競爭、政策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一旦遭遇危機,就可能失去工作或者降低收入,從而導致財富縮水。
【一個是三百年世家的他,一個是苦讀出頭的你,高下立判】
舉一個距離我們最近的例子,從2020年開始的口罩,給我們的中產階層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許多中小企業主、自由職業者、白領階層等都面臨著倒閉、裁員、減薪等困境。同時,我們的中產階層的最大特點就是綁定房產。
而房產的價值又受到供需關系、政策調控、地域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不一定能夠保值增值。特別是在一些三四線城市,房價不升反降,導致中產階層的房產變成了負資產,還要背負沉重的房貸。
【老中產與新中產的輪回】
坦率地說,中產階層的社會地位并不穩固,他們既不屬于上層精英,也不屬于底層大眾,處于社會的中間位置,既要面對上層的壓力,又要面對下層的競爭。
他們往往缺乏話語權和影響力,難以參與社會的決策和制度的設計,只能被動地適應社會的變化。他們為了防止自己的中產身份被剝奪,不斷地擔心和焦慮,擔心失去工作和收入,擔心房價下跌和財富縮水,擔心子女教育和未來前途,擔心醫療風險和退休問題。
他們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難以享受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所以,中產階層是中國社會最虛的階層,因為他們的財富來源、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都不穩定、不穩固和不幸福。
有意思的是,經濟負面周期的開啟,是以原有中產階層的消失開始的;經濟周期正面的開啟,是以新興中產階層的逐漸壯大形成的!
當原有的中產階層部分甚至絕大部分成為經濟周期中的那個“代價”時,意味著經濟周期中困難的部分已經完成了80%以上——接下來就是孕育新一輪、新一代或者新一批中產階層的時候了,如果能夠發生這個現象,就意味著經濟開始慢慢進入復蘇周期。
別得意,復蘇周期自身還分為若干個小周期,在復蘇周期剛開始的時候,絕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認為困境無法消除、危機永無寧日,這個沒辦法感知,因為絕大部分普通人沒有這個條件:信息!
看到這里,一定會對經濟危機與經濟復蘇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任何一個經濟體在任何一個經濟周期內,要想從惡性通脹的擺脫出來、要想從長期通縮中掙扎重生,都需要代價——如果經濟方面也有上帝,這就是人類與上帝的交換對價,一分不能少、一分也不用多。
這個對價是以哪個群體為主,已經不言而喻了!當然,肯定會有熱心的朋友為各國的中產階層們想對策,很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比如提醒這些中產階層們平時需要保持收入多元化、降低負債率、儲備應急資金是增強抗風險能力的有效方式。甚至還會提出像德國等發達國家更注重收入指標的量化統計,而我們的中產群體則更需警惕資產與收入失衡帶來的脆弱性。
前面聊過年輕(平均年齡)、自信(對中產階層定義的寬泛)的印度,為什么總是表現出“傻白甜”的特質?因為他盡管有萬般短板和不足,但他確實有這個資本:2024年末實際總人口就已經突破14億的印度,平均年齡只有不到30歲,他真的可以孕育出更高標準、更高消費能力的真正中產階層!
美國愿意在2030年之前與印度達成5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總額;歐盟愿意與印度達成更加便利、更加實惠的貿易協定,并不是美國、歐盟有多少喜歡或者同情印度,而是他們看到了中產階層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尤其是印度中產階層會從低標準最終走向相對高的標準。
結語?
坦率地說,凡是能夠提前在危機與周期之間能夠說的這些,都是廢話,都是事后諸葛亮!因為絕大部分人尤其是中產階層,根本無法提前感知風險,甚至還認為是一個小調整、是一個絕佳的抄底機會,誰敢說自己當初面對危險信號的時候,不僅沒有未雨綢繆的打算,反而還有再加杠桿、財富自由的憧憬呢?
【這個數據和結論有些悲觀,存疑!】
對于一部分中產階層(是一部分,不是全部)來說,如果想規避一定的風險、不成為經濟周期中付出代價最慘重的那部分,只有一條路,而且還是我們的祖先反復告誡我們的八個字:未雨綢繆,耕讀傳家——“讀”并不只是鼓勵讀書、喜歡讀書,而是通過讀書帶來的仕途的可能性,才是我們這個土壤上唯一能夠在經濟周期與危機風險中巋然不動的有效辦法。
五千年的風與雨,始終不變的不僅是我們的膚色、語言、文化和精氣神兒,還有我們的先祖對人性、階層以及利益糾葛的目光如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