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役東海艦隊的“虎鯨”無人艇總長58米,型寬23米,型深4米,滿載排水量約420噸:配置一座8單元的HT1大型垂直發射系統發射大型反艦導彈和防空導彈,具備對海、對空打擊能力;該艇遙控武器站、機槍等裝備可進行火力打擊和自衛;“虎鯨號”艇體兩側各搭載2具324毫米的反潛魚雷發射管,后甲板可以起降中國融通集團第六十研究所研發的Z-5B/G型無人直升機,它可遂行執行察打,電磁干擾、激光瞄準照射以及物資補給等任務;
該艇配備柴電混合動力泵推系統,既能夠保證無人艇的動力輸出,使其具備較高的航速,又能在不同的任務場景和能源需求下靈活切換動力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續航能力:最高航速大于40節,續航能力超4000海里;
“虎鯨”無人戰斗艇產能提升是否可以取代056級護衛艦的缺口呢—已經有20多艘056級護衛艦進入海警序列,缺口還是需要彌補的;
提升“虎鯨”無人戰斗艇產能必須采用通用化平臺架構,減少定制化部件,提高零部件復用率;建立軍民融合供應鏈(如民用船舶電子、動力系統供應商),降低核心子系統(通信、導航、動力)的采購瓶頸;引入機器人焊接、3D打印(非關鍵結構件)等技術,縮短艇體建造周期;開發專用測試軟件平臺,實現傳感器、武器系統的自動化標定與集成測試;
我國采用分層協作生產模式生產“虎鯨”:總裝廠聚焦系統集成與核心任務模塊(如作戰AI、武器控制);將艇體制造、動力包組裝交由地方造船企業分擔,釋放產能;對鋰電池、高性能復合材料、相控陣雷達等關鍵物料實施“雙供應商”策略;已經建立戰略儲備庫,應對地緣政治導致的進口部件斷供風險(如高端芯片);
此外,生產廠家設立“無人裝備快速響應車間”,采用小團隊并行開發模式;廠家和用戶與軍工院校合作定向培養“無人系統運維工程師”,縮短人員培訓周期;
那么,虎鯨們需要多久才能取代056級護衛艦呢?首先看看056級護衛艦的作用和定位:它具備30天以上自持力,全球部署能力,武器系統則是8枚反艦導彈+艦炮+防空系統, 該級艦保持反潛/反艦/巡邏/護航全能,千噸級艦體(冗余設計)抗擊毀能力強;
“虎鯨”無人艇續航≤100小時,依賴母艦支援 ;它的有限載荷只能搭載有限數量導彈/魚雷;主打作用是專攻偵察、群集打擊等特定場景;他屬于小型艇體,單點失效即癱瘓……
“虎鯨”在當前集群協同算法僅在演習中驗證,復雜電磁對抗環境下的可靠性存疑;可是,056級護衛艦完全融合到海軍體系中。另外,“虎鯨”超視距作戰需衛星/預警機支持,戰時易受干擾致盲;056級則擁有比較合理的獨立作戰能力。
在我國海軍戰略定中,056級護衛艦角色近海防御核心,承擔基地巡邏、護漁、低烈度沖突等“存在型任務;“虎鯨”作為力量倍增器,配合有人艦艇執行高危前沿滲透、消耗戰等任務;
即使虎鯨的廠家全力擴產,年產量難超百艘(參考全球大型無人艇產能),而056已建造72艘且形成完整維護體系;何況,港口基礎設施(充電/彈藥補給站)需全面改造,無法短期適配;
因此,虎鯨在3-5年內取代056級護衛艦不切實際,比較現實的做法就是制訂循序漸進的演化路徑;
“虎鯨”通過工業協作與供應鏈優化,24個月內產能可提升3-5倍,滿足戰役級部署需求(如某戰區配備30-50艘);但是,“虎鯨”取代056不現實,無人艇在載荷、續航、多功能性上存在物理極限,24個月內無法替代056的核心地位;
“虎鯨”代表的是作戰模式革新(分布式殺傷、有人-無人協同),而非平臺一對一替換,它的真正價值在于重構海戰成本曲線:以1/10代價迫使對手付出超額防御成本;
我國海軍或許會優先將“虎鯨”部署于海峽要沖、島礁爭議區,執行持續性偵察與威懾巡邏,釋放056艦隊用于更高強度任務。同時加速開發下一代大型無人作戰艦艇,為2030年后逐步換裝奠定基礎。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