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法說了不算”“專家又在胡說”——當這樣的吐槽從個別聲音變成普遍情緒,我們該警惕了:法律與專家的公信力,就像社會機器的潤滑油,一旦流失,運轉就會卡頓、甚至失控。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被信仰”。人們遵守規則,不是因為害怕懲罰,更因為相信“違法必究、公正不阿”??僧斢腥丝筷P系逃脫制裁,當同案不同判的案例出現,當“紙面正義”難以落地,人們就會慢慢覺得“守規矩的人吃虧”。就像小區里有人違建,舉報后遲遲沒人管,最后大家索性“你建我也建”,從一樓到頂樓亂搭亂蓋,直到消防車開不進來才追悔莫及。法律的威嚴一旦打折,每個人都會為混亂買單。
專家的價值在于“被信賴”。他們本應是專業領域的燈塔,用知識驅散迷茫:醫生給出科學診療,經濟學家解析市場規律,工程師提示安全風險。可當專家為利益站臺——為劣質產品背書、替違規企業辯解,甚至說出“低收入群體可以把閑置房出租賺錢”這類脫離現實的話,人們自然會“用腳投票”。疫情期間,有地方專家推薦的“偏方”被證偽,導致不少人放棄正規治療;食品安全事件中,某“權威專家”輕描淡寫的一句“影響不大”,反而讓公眾對監管更加懷疑。當專業聲音失去重量,謠言就會趁虛而入,“寧信朋友圈,不信研究所”的怪象,本質上是信任崩塌后的無奈選擇。
更危險的是,當人們不相信法律和專家,就會轉向“叢林法則”。醫患糾紛不靠調解靠醫鬧,消費維權不找消協找堵門,鄰里矛盾不靠社區靠拳頭。就像有人說的:“如果講道理沒用,那就只能比誰更橫。”這種“以暴制暴”的邏輯蔓延開來,社會運行成本會急劇升高——做生意要先找“靠山”,出門辦事要托“關系”,最終受苦的還是普通人。
其實,信任的建立需要漫長時間,摧毀卻只在瞬間。法律的公正,需要每一次判決都經得起推敲;專家的權威,需要每一句話都對得起良知。就像一位老法官說的:“我辦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也是社會的信任?!?/p>
社會的有序,從來不是靠強制力,而是靠多數人對“規則能帶來公平”“專業能解決問題”的信念。守護這份信任,就是在守護我們每個人腳下的安穩土地——畢竟,沒人愿意生活在一個“講道理沒用,守規矩吃虧”的世界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