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把規模做上來,一度是物業行業在銷售市場和資本市場雙重“豐收”的一條主線。
2020年,數據顯示,上市物企披露的有效收購事件共76起,共花費金額107億元,是2019年有效收并購事件27起的2.81倍。比如,藍光嘉寶服務先后完成17次股權收并購,共花費10.1億元;這一年,共有17家物企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比2014―2018年上市物業數量總和還多7家。
然而,當初買買買的財大氣粗,現在變成了退退退的流淚割舍。6月25日,中海物業向鄂州雙創之星小區發出撤場公告信,更早一些,金科服務宣布將于2025年8月 31日正式退出重慶龍興未來城市小區。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梳理和統計,最近這段時間,已有包括龍湖物業、金科服務、中海物業等在內的10余家物業企業發布主動撤場公告。
或被迫或主動,物業公司原來打下的“江山”正在加速縮小。
撤退潮
物業公司的進入和退出,是市場競爭下再尋常不過的事,但是短短時間內,頭部物業接連宣布退出,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比如金科服務,在重慶恒春鳳凰城小區張貼退出公示,將在8月31日正式撤離,而其在該小區的服務時間高達10年;同一個月,它還退出了重慶龍興未來城市小區。龍湖物業近期退出的項目更多,包括重慶兩江·溪岸云、上海蘇堤春曉、遼寧錦州時代西湖雅居小區,另外,還將從阜陽雙清院子項目撤離。
重慶是物業公司撤退的一個“重災區”。僅在5月份,據網上公開信息,重慶至少有十個小區的物業公司宣布主動退出小區的物業服務。
在物業費價格上談不攏,是不少物業公司退出的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從跑馬圈地到戰略收縮,頭部物業正在不斷地放棄一些低盈利的或潛在虧損的項目,這導致撤退的潮流一直未能停歇。
根據雅生活服務總裁李大龍在業績會上表示,2024年該公司對在管項目中交付質量不達標、回款率不及預期的項目和孤島城市進行出清,全年共計出清項目300個。保利物業也透露,2024年退出了15個城市和13個高風險的外拓項目。
其他上市物企也是如此。2024年,世茂服務終止服務的合約面積超過6000萬平方米,中海物業治理的虧損項目近5000萬平方米,彩生活終止服務的社區數目達318個,萬物云也有53個。
一面是從原來服務的項目中退出,另一面則是新增項目越來越少,物業公司們過去高增長、高利潤的時代似乎一去不復返了。
根據中指院公布的2025年4月物業服務企業新增合約面積,TOP50企業合計新增5225萬平方米。2024年同期,這一數據為9013萬平方米;2023年同期數據為8683萬平方米;2022年同期數據為9161萬平方米。從2022年到2024年底,新增合約面積排名TOP50的物業公司年增量從23.92億平方米,下降到了11.5億平方米,降幅52%。
以碧桂園服務為例,其2021年-2024年期間全年新增合約面積分別為:4.3億平方米、2.4億平方米、1.2億平方米、0.6億平方米。
物業公司與房地產,以前可以說是休戚相關,后者吃肉、前者喝湯。而今,房地產市場長期低迷,上市物企紛紛打起了獨立的旗幟,試圖從房地產行業的陰霾中走出,可是,增長見頂、降價壓力以及與業主的“拉鋸戰”,似乎都讓這條獨立之路越發難走,靠割肉換減虧,恐怕不能如愿。
“割肉剜瘡”,難讓業績輝煌
中海物業退出鄂州雙創之星小區的導火索,是自2023年3月1日迄今,小區入住率較低,累計拖欠物業費 59.59 萬元,是以,中海物業直接不干了。
收繳率下跌,是整個物業行業面臨的一個現狀,而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追溯到當初的盲目擴張,導致不少低盈利或潛在虧損的項目被收入囊中。如今,物企紛紛收縮戰線,不管是不是高檔小區,他們都急于把這些項目甩出去,這背后透露出普遍的業績壓力。
據克而瑞物管最新研究顯示,2024年,500強、百強及上市物企三大核心指標首次同步下滑,毛利率、凈利率持續探底,凈利潤更出現行業性負增長。
具體來看,凈利潤上,500強物企凈利潤353.7億元,同比下降2.8%;百強物企凈利潤198.2億元,同比下降2.4%;上市物企凈利潤125.0億元,同比驟降23.3%,跌幅遠超其他梯隊。毛利率上,2024年,500強、百強、上市物企毛利率分別跌至16.8%、18.6%和19.0%,較2023年下降1.1、1.2及0.7個百分點,連續三年呈現回落態勢。
從圖中可看,2020年,上市物企的毛利率高達27%,到了2024年,跌到了19%。
頭部物業公司不斷從虧損的項目撤出,縮減服務范圍,正是為了改善業績,尤其是提升毛利率??墒牵@對于改善公司盈利能力可能有些杯水車薪。
長期以來,物業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基礎物業服務,基礎物業服務也撐起了物業公司的營收。不過基礎物業服務附加值較低、專業壁壘也低,支撐大部分上市物企實現高毛利的,是非業主增值服務和各種社區增值服務。尤其是前者,在房地產發展的黃金時代,開發商在全國各地瘋狂蓋樓,直接輸送給物業公司,物業公司靠著非業主增值服務(包括協銷服務、咨詢服務等),可謂是躺賺。
但如今,房地產市場下行,物業公司的非業主增值服務自然一路頹勢。與此同時,被寄予厚望的社區增值服務似乎還沒有支棱起來,盡管其在增值服務收入中已經占據核心地位,可整體仍呈現下降趨勢。
2024年,百強企業增值服務收入均值為2.22億元,同比下降5.93%。其中非業主增值服務收入均值為0.62億元,同比大幅下降11.43%,社區增值服務收入均值為1.60億元,同比小幅下降3.61%。這個數據也解釋了為何物業公司毛利率普遍下跌,沒有了房地產企業的“輸血”,再加上消費需求不振,物業公司的增值服務失去了高速增長的動力。
追根溯源,現在物業行業的業績難題仍是逃不開房地產經濟的影響,而如果業績不恢復,更談不上獨立發展。
降價,物業正在喪失話語權?
不少物業退出小區,是因為物業費價格,而這背后是一場規模越來越大、范圍越來越廣的降價潮。
從去年起,以城市為單位的物業費“降費”先后席卷重慶、武漢、青島、蘭州、長沙等多個城市。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克而瑞物管推出的《2024年中國物業行業年度盤點報告》,去年,重慶、銀川、青島和武漢4座城市的百余個項目實現了物業費下調,降幅在20%-35%之間。
今年這股降價潮似乎仍在持續,這不單單是因為有了政策支持,而是在降價潮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小區有底氣去和物業公司談判,獲取一定的權益。
這要是放在以前有些難以想象。過去,物業服務多由開發商指定,小區物業服務的內容、標準、價格在交房的時候確定了,業主為了盡快入住只能接受。這種話語權幾乎掌握在開發商和物業公司手里的模式,自然會導致矛盾的深化,而且也為物業公司現在的業務困境埋下了伏筆。
收繳率下跌就是最直觀的表現。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典型城市物業費平均收繳率僅為82%,上市物業公司的收繳率更是跌破80%,老舊小區和空置房業主的欠費問題尤為突出。
但現在,無論是房地產行業還是物業行業,都正在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過渡,也就是說,業主的話語權增強可能是未來幾年的一個明顯變化。尤其是物業公司這幾年一直拼命地與房企切割,大講獨立的故事,這意味著在與業主的關系處理上,物業不能再借房企的強勢去輕易拿捏業主。
對廣大消費者而言,這當然是他們樂意看到的,可對物業公司而言,這真的會倒逼物業改善服務、靠服務質量獲得業績增長嗎?
這種轉變首要面對的就是成本投入的增加。因為隨著新增項目減少、在管項目服務時間拉長,新小區變為老小區,物業公司面臨的運營、管理、設備維護等成本自然上升,這給本就業績下滑的物業帶來了難題。
2024年,百強企業營業成本均值為12.86億,同比增長4.80%;營業成本率為80.13%,較2023年提升0.98個百分點??梢姡瑺I業收入的增速低于成本的增速,導致營業成本率攀升,成本管控的考驗加劇。此時,物業費降低了,利潤減少,又有多少物業公司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改善服務呢?
在業主與物業的拉鋸戰中,恐怕雙方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試探和妥協,尋求一定程度上的共贏。
當然,另一個事實也應該知道,即降價潮主要集中在部分二線城市以及三線城市,一線城市的物業費仍相當穩定。
理想狀態下,我們可以認為,物業費的降價不是終點,而是會成為物業管理行業轉型的一個起點。可是,對于尚未從房地產市場低迷中走出的物業公司,物業費的降低以及消極的態度,也可能會讓不少公司直接擺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