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人們都知道自己的姓氏,但是卻不一定知道自己的姓氏是怎么來的,即便熟讀《百家姓》,也只能知道我們大致有哪些姓氏,但至于姓氏是如何由來的,可能還是不太清楚。《百家姓》中記載了五百多個常見的姓,但是都沒有說明這些姓到底是怎么來的。
在現(xiàn)代,我們常常說姓氏姓氏,但是在很早的上古時期,姓和氏可不是一個概念。誠如北宋史學(xué)家劉恕在《通鑒外紀(jì)》中說,“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不過,從字的來源來看,“姓”是由“女”和“生”組成,也就是“由女所生”為姓,所以,“姓”最初是誕生于母系氏族,這也就是為什么上古八大姓,都有女字旁的緣故了。
那么,最初的“姓”是“由女所生”而來,那么“氏”又是怎么來的呢?由于同一個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長大成人后,總得繼續(xù)成家立業(yè),于是就開始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還往往會以出生地、居住地、封國、封地、官職、職業(yè)等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biāo)志,這就是“氏”的來源。
從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人們都是“姓”和“氏”并行不悖,比如軒轅黃帝,姬姓,軒轅氏;比如大禹,姒姓,夏后氏;比如商湯,子姓,子氏;比如姬昌,姬姓,周氏。從周朝開始,除了王族,其余的貴族逐漸以“氏”為主,比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這些都是以“氏”為主的稱呼。不過在周朝時期,只有貴族才有姓有氏,而平民百姓只有姓沒有氏。
秦始皇一統(tǒng)江山之后,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不久,劉漢代秦,且漢承秦制,既沒有了“國、邑、關(guān)、鄉(xiāng)、亭”五等之封,也沒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這讓西周大行其道的“氏”,跌落神壇,這個時候,“氏”已經(jīng)不能代表貴族高貴出身的門第身份,只剩下標(biāo)記直系血統(tǒng)的符號,這與上古用來“別婚姻”的“姓”已經(jīng)沒有多大的區(qū)別了,也沒有區(qū)別的意義了,所以,姓和氏就合二為一了。
從姓氏的一分為二,再到合二為一,歷經(jīng)了漫長的歲月,姓始于母系氏族,而氏始于父系氏族。姓的本義是“從女從生”,表示血統(tǒng),氏的本義是“從根從柢”,表示根基,而在先秦時期,姓和氏的并行,以及分封的制度,這樣會導(dǎo)致氏越來越多,這給統(tǒng)計(jì)帶來極大的麻煩,因?yàn)檫@樣會出現(xiàn)很多同氏同名的情況出現(xiàn),而且,久而久之,都不知道自己與哪些宗族是同宗了。
所以,秦始皇一統(tǒng)江山之后,采取書同文、車同軌等一系列的整齊劃一的規(guī)整,同時也讓姓和氏進(jìn)行了合二為一。這樣做主要有兩點(diǎn)好處:第一是可以使每一個宗族有一個固定的姓,子子孫孫都可以永久繼承、永久使用;第二是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士農(nóng)工商,人人都有姓,不再像先秦那樣只有貴族有姓有氏有名,平民有姓有名無氏了。
那么,姓氏既然合二為一了,那么,古往今來的姓又是怎么來的呢?姓的由來主要有以母為姓,以居地為姓,賜姓,改姓,以及后來的姓氏合并為姓。后來很多姓,都是由氏演變而來,那么,古人是如何給自己定這個“氏”呢?一般分為這些方法,有以姓為氏,有以國為氏,有以邑為氏,有鄉(xiāng)亭之氏,先人字氏,次第為氏,官職為氏,職業(yè)為氏,謚號為氏……所以,在姓氏合二為一之后,我們的姓氏就變得十分多樣化了。
從秦漢之后,姓氏合二為一之后,每一個都有姓,有名,除此之外,還衍生出了字和號,這樣使一個人的姓名變得豐富多彩,比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杜甫,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不過在宋代之前,幾乎很少有人知道當(dāng)時到底有多少個姓氏,直到北宋初年,無名氏寫成了《百家姓》流傳后世,不僅讓我們知道有多少個姓氏,也讓我們開始去探究姓氏究竟是怎么來的,也讓我們開始去探索古今姓氏差異的真相,更讓我們有了探祖尋宗的依據(jù)。
【本圖文由“尚書臺”新媒體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金蘭,未經(jīng)授權(quán),請勿轉(zhuǎn)載、復(fù)制、翻拍】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