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梯上下,在三個樓層辦公,來自不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人員隨時可以交流。窗外目力所及,國內一流集成電路研發企業群就在身邊。當前,在位于亦莊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個匯聚“政產學研用金”各界資源協同構建的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基地正在蓬勃生長。
“在高等教育領域,深刻把握教育三大屬性,就要推動高校升級為‘國家戰略能力生成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李奕說,北京高等教育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堵點卡點、源源不斷地培養國家戰略所需人才的同時,還要打通“知識生產—人才培養—產業革新”鏈條,構建“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多主體協同”的新型創新生態和育人載體,支撐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
聚焦關鍵核心領域實現校企“三融合”
近年來,聚焦集成電路等關鍵核心領域,域內有8所高校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名單的北京,正大力推動高校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實現校企“三融合”,即物理空間深度融合、校企導師深度融合、培養過程與產業一線深度融合。
在物理空間方面,北京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充分利用產業一線的先進研發平臺資源,實現集成電路科研與產業的物理空間融合。
在校企導師方面,資深技術專家作為產業指導教師,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實踐創新、學生成果評價考核等培養環節,與校內導師形成校企雙導師指導組,師生共同面向集成電路產業的實際問題,實現校內導師深入產業問題、企業導師深入人才培養。
在培養過程方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目標,從產業一線的具體需求中組織凝練研究生論文方向和研究課題,讓學生在產業一線發現真問題,在創新一線研究真問題,在需求一線真解決問題。
北京大學集成電路工程專業學生陳揚是第一批經導師推薦到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基地學習的研究生。他的研究課題就是經開區一家企業芯片設計驗證產線的實際問題。兩年后,當他畢業的時候,這家企業芯片設計驗證效率大幅提升。
“相比在校學習,在這里我能接觸更先進的生產線,也收獲了看待各種問題的工程視角。”陳揚說,“在實驗室里,我們追求的是最好的結果。但在產線上,最壞的結果往往同樣意義重大,因為它關系到可靠性、工時、工效等要素。”
構建全創新鏈聚力攻關新模式
身處集成電路研發一線,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研究員董立松對“脫鉤斷鏈卡脖子”的感受最直接。“實驗室進不去,先進生產線接觸不到,技術更買不到。”他說,“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走國產替代和自主研發的路線。”
入駐產教融合基地以來,董立松的學生先后有10人次駐場科研,運用國產工具開發先進工藝。3年里,團隊和企業密切合作,聯合完成了10個關鍵節點任務。
在產教融合基地,圍繞集成電路重大需求和關鍵共性問題,北京支持高校師生與企業技術總師團隊組建聯合攻關小組,實現雙向“揭榜掛帥”。推動高校深度整合創新優勢,加強基礎理論到技術產業化突破的全流程研究,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
北大、清華等高校科研人員和碩博研究生已深度融入集成電路設計、先進制造、關鍵裝備材料零部件、先進封測等全產業鏈科研攻關與實踐,協同打通“基礎創新—原型驗證—工程開發—量產轉移”全創新鏈,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卓越工程師培養同頻共振。
“在這里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個學生,我覺得我就是企業的一名工程師,正在產線上做有用的事。”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生陳龍說。
構建人才培養科學綜合評價體系
目前,北京高校科研力量與北京集成電路產業深度融合,260余名研究生、50余名教師在集成電路產業一線開展科研實踐,已通過“揭榜掛帥”方式達成合作課題74項,開展新技術研究47項,在新型邏輯、存儲芯片和基于憶阻器的存算一體等“卡脖子”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
為支撐產教協同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北京以評價為突破口,堅持分類、分事、分人評價,注重應用導向,以解決產業或工程實際問題為重點,突出重大項目、產品設計、標準、軟件、專利等工程實踐創新成果。在集成電路高精尖中心的“里程碑”考核中,引入集成電路相關行業標準和行業高水平專家,強調成果前沿性、創新性與應用性并重,重點考核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解決產業實際問題能力,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探索構建系統、全面、科學的綜合評價體系。
而為確保產教融合工作可持續發展,北京已于2022年發起北京屹唐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會并設立助學金,累計支持約500名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有效提升產教融合基地碩博研究生對產業的認同感。去年11月,北京成立了產教融合基地實體機構——北京奕摩集成電路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今年9月,一個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研學中心將在亦莊投入使用。
李奕表示,北京將系統構建匹配產業需求的市域校企協同創新平臺,統籌新型高精尖中心、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國家學院校外基地,在產業承載區建設“三位一體”市域校企協同創新平臺,實現由要素性解決短缺問題向系統性解決體系問題的轉變;協同學科專業優化調整與人才培養范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按照“空間—學科—平臺—產業”進行一體化布局,統籌推進“招生—培養—就業”聯動,引導高校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北京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以分類發展引領人才自主培養。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5日 第02版
作者:本報記者 施劍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