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酷暑,炎熱潮濕,很容易發生中暑,尤其是年老體弱及多病老人、兒童。中醫認為,中暑分“陽暑”和“陰暑”兩大類,“動而得之者為陽暑”,“靜而得之者為陰暑”。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什么是陽暑
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陽暑?;颊叨嘣诹胰障聞谧?,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突然出現頭暈胸悶、高熱汗出、面紅目赤、煩躁不安、大渴大汗、喘促氣粗等癥狀。
很多人習慣性地服用“藿香正氣水”,其實是錯誤的。陽暑和暑熱感冒(俗稱熱傷風)服用藿香正氣水只會加重病情。
這時如果不能及時散熱、補充水分和休息,可能會出現熱衰竭(血壓下降、脈搏呼吸加快、大量出汗、皮膚變涼、血漿和細胞間液量減少、暈眩、虛脫等癥狀)和休克,危及生命安全。
什么是“陰暑”
陰暑是指“暑熱在內、寒濕在外”,多是因為夏日過于避熱貪涼引起,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于陰寒潮濕之地,或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后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引起皮膚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或大汗后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老人、兒童、體質虛弱及久病者,最易誘發陰暑,應加強防護。
治陰暑首選藿香正氣水
陰暑不單純是暑邪,而兼有寒和濕。治療以解表清暑為法,首選藿香正氣水。藿香正氣水來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正氣散,經加減化裁精制而成。
方中藿香油解表祛暑,化濕和胃為主藥;紫蘇葉油、白芷發散風寒,陳皮、厚樸行氣去濕、寬中,半夏降逆止嘔和胃,共為輔藥;茯苓、蒼術健脾止瀉,大腹皮行氣利水消脹,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共奏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治療因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導致的霍亂吐瀉、發熱惡寒、頭痛身重、胸膈滿悶及脘腹疼痛等癥,是治療陰暑的特效藥。
方中大多數藥物都具有辛溫燥濕作用,對在“桑拿天”中因濕度大、暑熱挾濕而引起的胸悶脘痞、惡心嘔吐等癥也有較好療效。
文/周滿茹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