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百戶人家的王龍莊村,座落在“雞鳴聞三省”的河北省張家口市懷安縣東南大山深處。這里靜謐安詳,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023年初夏,我們3名駐村干部帶著石家莊海關黨委的囑托鉆進了山溝溝,走進善良淳樸的村民中間。我們千方百計幫助王龍莊村發展產業,努力讓村民和村集體增加收入,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讓這個藏在深山里的小山村,通過產業發展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01
老農民捧牢“鐵飯碗”
幾聲清脆的鳥鳴,叫醒了沉睡的小山村。
64歲的村民牛何蘭迎著朝陽,第一個坐到了編織加工廠的工位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幾根帚苗,幾縷絲線,一把小刀,在牛何蘭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下,一把工藝品笤帚魔術般地誕生了。
“我們領計件工資,一個月能有兩三千塊錢的進項,還不耽誤春種秋收,好著哩!”牛何蘭一邊忙著手里的活計,一邊說,“做夢都沒想到,我們這么大歲數了還能在家門口掙錢,多虧了咱的駐村干部啊!”
在王龍莊村,帶領村民發展笤帚編織產業,是駐村工作隊的一項重點工作。
王龍莊村手工編織的苕帚深受游客喜愛,有的游客在現場忍不住開啟了直播。
剛進村的那段時間,為了了解村情民意,我們駐村工作隊幾名成員走東家、串西家摸情況,跑遍了全村的大山溝壑、野嶺荒坡,結果讓我們有些傻眼:村里沒啥像樣的產業,村民主要靠種玉米、谷子為生,加上全年干旱少雨、廣種薄收,鄉親們一年到頭土里刨食,兜里存不下幾個子兒。
這樣的基礎咋能闖出一條發展路子?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甩開膀子干。聽說村民有編織笤帚的傳統手藝,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反復調研論證,赴內蒙古、河北唐山等地 “取經”,結合村情實際,決定發揮鄉親們手工編織笤帚的傳統手藝,打造一個特色產業。
之后,我們找到相關部門申請到80萬元銜接資金,立項目、辦手續、建廠房、進設備,忙得不亦樂乎。沒幾個月,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懷安縣王龍莊村編織加工廠”拔地而起。
編織加工廠建起來后,給這座典型的“空心村”注入了活力。以往,農閑時候聚在村里一起“侃大山”的老人有了新的去處——到加工廠打工就業。
在王龍莊村發展編織產業的過程中,縣、鄉兩級政府有關部門為企業在招工、產品銷售等方面出臺措施,提供扶持,我們的駐村工作隊隊員還專程找到一家成熟企業對編織加工廠進行運營管理,逐步形成“政府指導+公司運營+脫貧戶參與”的運營模式。
提起村里的編織工廠,村黨支部書記王貴喜難掩心中喜悅,“編織加工廠的順利運營,村集體每年至少有4萬元的收入,鄉親們在工廠干活每年還能賺上3萬元左右,我們這些老農民也捧上了‘鐵飯碗’,大伙兒勁頭足著咧!”除了發放工資,加工廠還為每名務工的村民上了保險。
加工廠負責人夏學賓對未來也充滿信心:“我們編織的手工藝品市場緊俏,正在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目前正在開發韓國、馬來西亞等國際市場,將來讓我們村民的手工編織工藝品走出國門,飛向更大的舞臺。”
02
土坷垃種出“金苗苗”
村里笤帚編織加工廠開工后,我們為了降低工廠成本、提高群眾收入,打算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村里號召大家種植“小矮人”“長纖維”等帚用高粱苗,為加工廠提供生產原材料。
可鄉親們祖祖輩輩以種植玉米、谷子為生,聽說要種笤帚苗,許多人直搖頭。
“從來沒聽說過這品種咧,可不敢瞎整啊!”
“要說種玉米,還能鬧吉米(方言大意:搞清楚),種這玩意兒,賠了咋辦?”
為了消除大家的顧慮,我們駐村干部坐到村民的炕頭上,掰著手指頭幫他們算賬:一畝玉米一年收成1000元。種笤帚苗一畝苗穗的收入就能到1500元,加工廠負責回收;每畝還能打五六百斤糧食,糧食村民自己銷售;高粱稈還可以做發電用原料和牛羊飼料,再加上每畝150元的特色種植補貼,一舉多得,粗略計算一年能抵已往兩年的收入。
在幾番動員、反復開導后,全村22戶村民在高粱苗回收協議上按下了手印。
與此同時,為了實現“種植—回收—加工—銷售”的閉環產業鏈,讓村民、運營企業、村集體三方共同受益,我們還與苕帚編織加工廠運營公司達成協議,包括“優先按照市場價格回收本村笤帚苗”“村里應及時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技術指導,保證產品品質”等內容。據測算,種植笤帚原材料高粱的村民每畝地收入提高了近三成,加工廠生產原料采購成本還降低了10%左右。
第一次種植高粱苗,村民心里不踏實。為了讓事情更穩妥,春種前我們工作隊從內蒙古請來種植專家,為村民傳授高粱苗新品種的種植技術。從高粱苗的選種、播種,到田間管理、收獲注意事項,專家深入淺出,講解得十分透徹。村民握了幾十年鋤頭的大手,拿起筆認認真真記起了筆記。
村民在種植專家的指導下,從旋耕翻地到澆水施肥,每個環節都一絲不茍,田野上一派繁忙祥和的景象。十幾天后,一株株嫩綠的高粱苗破土而出,整齊地鋪滿田地,帶著清晨的露珠,在陽光下泛著微光,微風拂過,輕輕搖曳,如同孩童般好奇地張望這個世界。看到自己的心血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生長,我心中有著滿滿的成就感。
03
小笤帚也有“大未來”
隨著編織產業快速發展,村里變得熱鬧起來。以前鄉親們聚在一起閑聊天、侃大山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三五成群走向加工廠上班的歡快背影??h融媒體中心發表的笤帚產業相關報道更是讓王龍莊村在十里八鄉出了名。
那段時間,周圍來參觀取經的群眾絡繹不絕,小汽車、三輪車、自行車把加工廠圍得水泄不通,大家看著琳瑯滿目的產品嘖嘖稱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有的還在現場搞起了直播。
大家的熱情,讓我們干勁十足,加工廠的產品種類也不斷翻新。產品展示廳內,從最基礎的手工笤帚到比較復雜的健身錘、藝術葫蘆掛件擺件等應有盡有,就連鄉親們閑暇時琢磨出的鍋刷、茶刷也頗具美感。
隨著產品種類的不斷豐富,我們村手工編織產業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有的文旅公司甚至直接把游客拉到村里來參觀選購。
看著游客越來越多,經營農家樂的村民霍秀平眼睛笑成了月牙:“好啊好啊,這城里人來一趟不容易,都要嘗嘗咱們的特色小吃,睡睡咱這的土碹窯,臨走還要買些咱的綠色蔬菜。一把小苕帚可讓咱多了不少收入,看來以后我有得忙嘍!”說著,霍秀平忙不迭地又在店門口擺上了幾張新置辦的餐桌……
“老董,咱們縣是‘圍棋之鄉’,咱看看怎么讓圍棋和這苕帚結合下。”看著村里熱鬧起來了,當了好幾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貴喜心氣也高了。在王貴喜心中,這一把小苕帚不僅能夠代表王龍莊村的傳統,也是懷安縣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
王貴喜的一番話令我醍醐灌頂。村里的編織產品雖然已經出現向工藝品發展的勢頭,但產品附加值一直沒能突破瓶頸,如果真的能夠和圍棋文化結合,又將為這項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這個想法提出沒幾天,在編織工廠當“師傅”的村民王佃桃就把一款樣品擺到我們面前:黑白兩色的兩顆圍棋棋子分別鑲嵌在兩把笤帚尾穗上,笤帚的手柄上分別編著“吉祥”和“如意”的字樣,看上去精巧靈動,讓人愛不釋手。
“這物件兒既實用又美觀,用起來感覺自己是個文化人了,更重要的是兩把打包一起賣,還能促進銷量?!蓖醯杼覍ψ约旱淖髌泛軡M意,興奮地向我們介紹編織心得,燦爛的笑容如同山間綻放的花兒。
“董書記,我有個朋友想買一對兒咱們的圍棋笤帚,說是家里老人喜歡寫字、下棋,還特別喜歡這些傳統的老物件兒,光看咱們的照片就喜歡得不得了?!眹弩灾闵形凑酵瞥?,就有村民幫朋友前來求購。
看到這場景,我們原本“建個加工廠給村里增加點收入”的想法徹底改變了,現在我們計劃要將“手工編織”打造成王龍莊村的金字招牌,成為推動村子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穩步前行的動力源泉。為此我們專門做了“五年計劃”:五年內,要通過人才培養、技術革新、品牌升級等方式,把編織產業發展為帶動民宿、餐飲、研學等文旅產業發展的特色產業。
“我們的未來,在希望的田野上,人們在明媚的陽光下生活,生活在人們的勞動中變樣……”《在希望的田野上》悠揚的歌聲在王龍莊村上空飄揚,一直飄蕩到大山外很遠的地方。夕陽下,牛羊在牧人的吆喝中緩緩歸來,裊裊炊煙,點燃了人們幸福生活的希望……
(作者系石家莊海關駐張家口市懷安縣西沙城鄉王龍莊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14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