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探尋生態底色、文化傳承與紅色基因交織賦能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合肥工業大學“勤奮斗?勇攀高”團隊踏上了宣城市旌德縣的土地,由此開啟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之旅。旌德之行的那水那山那魂,不僅鐫刻于眼眸,更激蕩于心田——那里的青山銘記著革命先輩的足跡,那里的鄉親傳承著紅色精神的火種,那里的熱土正書寫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樂的振興篇章,讓自然、人文與發展同頻共振。
水街韻,靈芝園,生態勝景展風華
漫步旌德縣城,道路兩旁草木蔥蘢,街巷干凈整潔,時不時能看見“中國靈芝之鄉”“生態旌德,康養福地”等字樣,無聲訴說著這座縣城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循著潺潺水聲,團隊踏入旌德水街。青石板路旁,陽光為水街鍍上了一層金黃。行至水街盡頭,一塊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巨石巍然矗立,鮮紅的字體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與潺潺流水、粉墻黛瓦共同勾勒出生態與發展的時代注腳。幾位銀發老者倚著朱漆欄桿,笑談歲月故事,夕陽余暉灑在斑駁的亭柱上,與巨石標語相映成趣。團隊指導老師孫超平駐足講解與旌德的交集與徽商精神。團隊成員在古色古香的街巷間,仿佛觸摸到生態與人文交織的獨特韻味。這份靈動與厚重,恰似一記溫柔的叩擊,叩開了對旌德更深的探索欲。
走入靈芝公園正門,團隊師生循著蜿蜒的石階向上攀登。沿途草木蔥蘢,蟬鳴聲聲相伴。行至山巔,旌德縣城的全景便映入眼簾,恍若一幅徐徐展開的千年長卷。鋼筋水泥筑起的現代樓宇與飛檐斗拱的古建群落,在斜陽下彼此凝望,訴說著光陰的故事。遠處青山層疊,云霧如紗,將天地氤氳成一幅流動的水墨丹青,讓人不禁駐足,在這方山水間,聆聽歷史與現代的對話。
江村韻,朱旺情,千年文脈永流芳
江村,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不僅是承載著歲月記憶的建筑瑰寶聚集地,堪稱龍興之地。走進江村,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兩旁的古建筑氣勢恢宏,磚雕、木雕、石雕等精美絕倫,無不彰顯著古村的深厚底蘊。
漫步在江村古巷,目之所及,矗立著一座座鐫刻功名的牌坊,它們歷經風雨,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榮耀。這些牌坊不僅是江村人榮耀的象征,更承載著代代相傳的家風家訓與割舍不斷的鄉愁眷戀。江村的先輩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所秉持的處世之道、治家之方,也潛移默化地一代又一代江村人。
與江村相隔不遠的朱旺村,同樣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積淀。踏入朱旺村,村口墻面上印刻的《朱子家訓》字跡蒼勁古樸,無聲傳遞著千年傳承的家風智慧。九井十三橋靜靜訴說著往昔歲月,清澈的朱溪水穿村而過,將13 座形態各異的石橋串聯起來,橋橋相望,橋橋相連,構成了獨特的水鄉畫卷。村內古建筑群錯落有致,“鳧山書院”里,瑯瑯書聲仿佛穿越時空而來,彰顯著朱旺村對教育的重視。這些承載著歲月記憶的人文景觀與自然風貌,不僅是朱旺村的靈魂所在,更像是一部鮮活的歷史教科書,等待著人們去探尋、去品讀其中蘊含的無盡魅力。
龍川村,故居痕,紅館銀像憶英烈
龍川村口的青石板路帶著晨露的潤,梅大棟烈士的石像就立在那里。長衫的褶皺里像藏著未散的風,左手書卷微卷,右手前伸的弧度,恰好夠著晨光—— 那是八十年前他向村民宣講時的姿態,基座上 “旌德黨組織創始人”七個字,被朝陽鍍得發燙。
“摸過這座石像的年輕人,都愛詢問當年的事。”烈士后人梅春平迎上來時,眼角的紋路里藏著故事,他身后的梅旌俊正對著石像整理相機。轉過街角就是故居,木門吱呀一聲,青石板院落在眼前鋪開。靠窗的書桌泛著歲月的光澤,梅春平的指尖劃過桌面細密的刻痕:“大棟公當年讀《共產黨宣言》,油燈熏黑了窗欞,筆尖就在這桌上磨出了溝。”
紅色展覽館的展臺上,馬克思第六銀像正凝望著我們。梅旌俊說這是當年藏在祠堂梁上的信物,銀質底座的俄文字母已模糊,“大梁公為護它犧牲時,懷里還揣著擦銀布”。隊員們的呼吸輕了,怕驚擾了這抹穿越戰火的光——它映在梅春平老人的白發上,也映在我們年輕的眼眸里。
離村時回望,石像的影子斜斜投向遠處的山巒。忽然懂得,那些書桌的刻痕、銀像的光輝,原是英烈們寫給今天的信,而我們俯身細讀的模樣,就是最好的回信。
黃高峰,英烈魂,薪火相傳映征程
黃高峰,是團隊本次暑期社會實踐的必達站。黃高峰山路崎嶇,卻絲毫未能阻擋我們探尋先輩足跡的腳步。沿途林木茂密,地勢險要,每走一步,都仿佛能感受到當年戰斗的緊張氛圍。終于,團隊來到了留有孫宗溶老校長等革命先輩戰斗痕跡的獅子洞,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在默默講述著往昔的崢嶸歲月。
站在黃高峰之巔,回望來時路,我們仿佛聽到了當年的槍炮聲、吶喊聲。雖身處和平年代,無法親身體驗那戰火紛飛的歲月,但唯一相同的是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對紅色精神的傳承。時代變遷,紅色精神永恒,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也必將指引著我們團隊在未來的道路上,秉持“勤奮斗?勇攀高”的精神,砥礪前行。
山水靈韻鑄忠魂,繪就旌德新風貌
從經濟學視角審視旌德的振興之路,恰是“綠水青山”與“英烈忠魂”雙重資本的協同增值。黃高峰的蒼松翠柏不僅是生態屏障,更是可計量的“綠色資本”——通過碳匯交易、生態補償機制,每片山林都在產生可持續收益;而革命先輩留下的精神遺產,則是無形資產中的“紅色 IP”,其衍生的研學旅行、紅色文創等產業鏈,正在形成獨特的“精神經濟”乘數效應。這種“生態資本保值+紅色價值增值”的模式,打破了傳統發展中“保護與開發”的二元對立,讓綠水青山的永續性與英烈精神的傳承性,在經濟循環中實現了共生共榮。
離開旌德時,夕陽為黃高峰鍍上金邊,靈芝大棚的菌蓋反射著霞光。我們忽然懂得,所謂鄉村振興,不過是讓青山記得住犧牲的重量,讓忠魂看得到發展的光亮——當生態價值能錨定經濟坐標,當精神力量可轉化為發展動能,這片土地上的每片綠葉、每段往事,都會成為續寫振興故事的鮮活注腳。而我們,也將帶著這份認知,讓青春在“守護綠水青山、傳承英烈忠魂”的實踐中,綻放出屬于新時代的光彩。
文/劉瑞陽 圖/王家祺 指導教師/孫超平 方留 徐姍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