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深受日本人喜愛,因此誕生了很多翻譯本,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有些日本人就不“老實”了。
為了讓《三國演義》更符合日本讀者的口味,有些翻譯者便在故事情節上做了手腳。
在所有《三國演義》的日文譯著中,以吉川英治的《三國志》最為有名,也最暢銷,主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日本讀者的審美心理。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因其智慧、忠誠受到日本民眾的廣泛喜愛,成為在日本流傳的三國人物的代表之一。
魯迅曾評價《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寫:“狀諸葛之多智力而近妖。”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三國演義》原著里的諸葛亮不夠科學。
七分是人三分是神(妖),這就是《三國演義》原著諸葛亮給讀者的感受。
可是日本讀者心中的諸葛亮卻跟中國人很不一樣,因為他們讀的就是改編本的《三國演義》,即吉川英治的《三國志》。
在日本人的理解中,諸葛亮就是一個努力嚴謹的人,沒有任何未卜先知的超自然能力。
在原著中,諸葛亮被神化的傾向在赤壁之戰“借東風火燒戰船”一段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中,諸葛亮首先料到周瑜的病因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而后他說“(自己)曾遇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以呼風喚雨。”
于是周瑜命令鑄造七星壇,諸葛亮作法借來了東南風。
周瑜不禁駭然曰:“此人有奪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
吉川英治《三國志》讓諸葛亮脫離了神化。
在吉川英治《三國志》第五卷的“孔明祈風”一節中,諸葛亮向周瑜交待作法借風的事宜之后,作者又補充寫道:“其實孔明心中還另有打算。每年冬天十一月時,由于潮流和南國氣溫的影響,都會刮上一、二天的南風。這種風在后世的氣象學中被稱作信風。孔明長年居住在隆中,通過細心觀察發現每年都會刮起一段時間的信風。而今年的信風仍未到來,所以他斷定近期便會刮起東南風。”
可見在《三國志》中,吉川英治將諸葛亮借東風歸結為他對當地氣候的了解和細心觀察。
這就使諸葛亮的計謀從神化變回了智慧。
同時,吉川英治的解釋也很合乎情理。
如此一來,諸葛亮不僅備了非凡的智慧,還有著細心觀察、刻苦積累的勤奮精神。日本讀者閱讀到這里也更容易理解,并會對諸葛亮更增添一分敬意。
同樣,在原著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描寫中,面對魏國司馬懿精心策劃的五路大軍的四面夾攻,諸葛亮在家中就輕松想好了應對四路軍隊的退兵之計,可謂是神機妙算、鬼神莫測。而且他之所以不外出上朝,也是為了不將計策泄露給別人。
而在吉川英治《三國志》第七卷的“魚紋”一節中,諸葛亮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定下的計策。而他多日不上朝,是因為害怕身為丞相的自己一時拿不出計策而令百官恐慌。
在這里,諸葛亮一改原著中談笑間定下計策的瀟灑、神奇,而是展現出一種謹慎穩重、顧慮周全的形象。
這也令諸葛亮的性格更加飽滿,凸顯了他治國良相的形象。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吉川英治的《三國志》中,諸葛亮并沒有原著中那種半人半神的鬼神莫測之計。他更像一個普通人,并不是依靠超人、超自然的能力,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加努力克敵制勝的。
吉川英治的《三國志》誕生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間,是作者以日本讀者市場為導向的再創造,而此時的日本已經歷過明治維新的科技浪潮,并且取得了卓越的建設成就,而日本國民的審美也更偏向于嚴謹、務實,因此他們更加欣賞帶有科學、較真精神的諸葛亮,也就是說,除了天皇外,他們更欣賞人的努力,而不是神的靈感恩賜。
這就是吉川英治的《三國志》大行其道的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