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漆——江南漆器藝術與傳承”展,安徽博物院鎮館之寶——“張成造”剔犀云紋漆盒久違亮相。因文物保護需要,這件國寶即將展滿1個月,于7月28日回歸庫房。
PART.01
PART.02
PART.03
國寶檔案
“張成造”剔犀云紋漆盒是安徽博物院唯一不常在展的國寶。它來自一份特殊的捐贈。上世紀50年代中期,安徽屯溪古籍書店一位叫章馨吾的先生帶來一件漆盒,安徽博物院與“張成造”漆盒的緣分由此展開。
PART.01
PART.02
PART.03
雕漆名家
張成,出生于元代末年的嘉興,因一門雕漆技藝,成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漆工名匠,對后世雕漆技藝產生深厚的影響。與他齊名的雕漆名匠還有楊茂,以剔紅工藝得名。此外,元末剔紅名家張敏德,沿襲了張成雕漆的技法,更加追求精細,從其傳世作品“剔紅賞花圖漆盒”中可見一斑。而張成之子張德剛,于明代御用漆器官辦作坊“果園廠”掌管漆器生產,繼續傳習父輩技藝。
此時的徽州漆藝進入繁榮階段。文獻記載的徽州漆藝名匠就有黃成和方信川,一個精通剔紅,一個擅長嵌螺鈿。其中黃成的剔紅作品“花果人物刀法,以圓活清朗著稱”。除此,他還在總結漆工技術經驗的基礎上寫成《髹飾錄》,將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與髹漆工藝融會貫通,成為髹漆技藝傳承創新的理論之本。
PART.01
PART.02
PART.03
工藝探微
剔犀,在胎骨上用二色或三色漆相間髹涂,雕刻后圖案剖面呈現相間線紋的工藝。因剖面顯露的色層與犀牛角橫斷面的肌理相似而得名,又因多雕飾云紋,亦稱“云雕”。
元代雕漆基本沿襲宋代風格,渾厚圓潤、不露刀鋒。“張成造”剔犀云紋漆盒采用黑、紅兩色漆,相間髹漆約百道。刀口斷面三道朱漆線條,曼妙規整,氣韻自然。滿雕的如意云紋,刀口深峻近底,卻藏鋒圓潤,正在于張成的雕漆技法:堆漆肥厚,運刀圓潤,藏鋒回旋,打磨光滑。
歷經700載,“張成造”剔犀云紋漆盒仍亮澤瑩潤,是“烏間朱線”的“魔法”,也在于匠人刀尖上的“乾坤”。在展出的最后幾天,期待觀眾與國寶的目光交匯。“張成造”剔犀云紋漆盒,再會!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大漆——江南漆器藝術與傳承
展覽時間:2025年6月28日-10月8日
展覽地點:安徽博物院蜀山館5F臨時展廳
主辦單位:淮北市博物館 安徽博物院(安徽省文物鑒定站)
供稿:何倩
編輯:何瑤
審核:孟倩
終審:季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