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社區借閱室里,有個神奇的圖書管理員,只要和借閱者聊上幾句,就能快速精準地推薦到合適的書籍。
她推薦的書籍,都對借閱者的人生轉折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這些人包括:
渾渾噩噩的啃老族想出去工作卻沒有自信;
堅持留在大城市打拼卻不太如意;
對工作不滿意但又不敢跳槽;
休個產假丟了自己心儀的工作而陷入迷茫;
退休后不適應新生活而頹廢的人。
這些人的經歷告訴我們,處于低谷,讀書是最好的救贖之道。
1.讀書,使人走出受害者心態
浩彌從小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哥哥長得帥學習好,以優異成績大學畢業,進入貿易公司,后又被派駐國外。
浩彌從小喜歡讀漫畫和畫畫,讀完設計專科學校后去求職插畫工作碰壁。
不得已,他只好找到一份銷售教材的工作,用以糊口。但因不會溝通,給公司找了麻煩,受到批評,陷入自責中。
后來又嘗試了便利店和搬家工作,也沒干好。
聽說哥哥要從國外回來了,媽媽很高興,浩彌覺得媽媽是喜歡哥哥,并不喜歡自己。
他想找個暫時避難所,就來到借閱室,管理員小町給他推薦了《進化之旅》。
這本書中說,華萊士和達爾文幾乎同時發現了進化論,但達爾文搶先發表了論文,所以達爾文的名字家喻戶曉,名留史冊。
但華萊士提到達爾文,卻說他們曾是好朋友。
浩渺代入自己的生活經歷,感受到華萊士身上被排擠的痛楚。
可小町卻告訴他,華萊士從來沒有“受害者”心態。因為從這本書中人們知道了華萊士,就為他開辟出了一個屬于他的位置,而且世界地圖上也有“華萊士線”,表明生物分布情況,說明人們還是認可他的貢獻的。
浩渺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有“受害者”心態,以為媽媽不愛自己,以為別人對自己畫作的贊美是虛情假意,這都是自卑的緣故。
這次,他鼓起勇氣接下借閱室的打掃工作,偶然機會他又為借閱室的活動海報畫了插畫,受到人們的喜愛。
一點一點的小驚喜驅趕著浩渺的自卑。他漸漸發現,其實媽媽很愛他,從來沒給過他壓力,也從來沒責怪過他,他可以緩慢而仔細地尋找自己的人生之路。
自卑,是拿別人的聚光燈,照自己的陰影區。
你的價值,不取決于是否“贏過”誰,而在于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華萊士線”——那條獨一無二的生命軌跡。
浩彌的轉變不是驚天動地的逆襲,而是“打掃借閱室”、“畫一張海報”這樣微小的“我能行”。
當手指尖觸碰到真實的生活,一點一滴的行動會刺破“受害者”心態的泡沫,讓你看清:愛你的人從未離開,往前走,總有一個位置屬于你。
走出受害者牢籠,鑰匙往往藏在“做點什么”的勇氣里。
2.讀書,使人走出抱怨,實現人生破局
夏美是一家雜志社編輯,十三年來一直勤肯工作。
她力排眾議和一個小說作家談成一個小說連載項目,而正是因為這個連載小說,使這個雜志銷量大幅提升。
社長表示要提拔她為副主編。
就在這時,她懷孕生娃,休產假期間,她還在查閱資料,思考策劃主題,孩子三個月她就上班了。
可是,卻被調到了邊緣部門。
事業不順,帶孩子的繁瑣,使夏美身心俱疲,和老公的關系也每況愈下。
有一次,為了打發無聊的帶孩子時光,她帶孩子來到了借閱室,孩子可以安靜地看漫畫書,她卻別管理員小町推薦了一本《月之女童》。
書中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只眼睛,一只是理性的,一只是帶有情緒的。
如果理性之眼占上風,就能接納變化,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如果對變化總是帶有抵觸情緒,就永遠無法如愿以償。
受到啟發的夏美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況,她發現自己一直在抱怨,抱怨被公司調到了邊緣部門,抱怨孩子耽誤了自己的前程,抱怨老公不干家務。
換個角度來看,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在需要團隊合作的編輯崗位上工作,當然不適合;孩子這么可愛,自己真不應該抱怨她,老公整天不也是在為生活奔波嗎?
那么,何不順勢而為,另找一個工作呢。
經過努力,她應聘到了一家童書出版社,因為有育兒和編輯經驗,很快便如魚得水,連女兒也給她的工作錦上添花,雜志要用插畫時,別人會求她拿給女兒看看,看小女孩喜歡哪個就選哪個。
3.讀書,使人懂得“螃蟹思維”,拓寬人生邊界
正雄先生退休前是一個部長,出入都有人熱情打招呼。
退休后,突然無所事事,也不會做家務。
因為以前忙于工作,跟女兒相處時間并不多,現在女兒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妻子的一些生活習慣,他也不太清楚。
他感覺自己好像被社會拋棄了,不知道以后的人生該怎么走。
百無聊賴中,他來到了借閱室,小町給他推薦了一本詩集《紫云英與青蛙》。
其中有首詩描寫了海浪,很生動,讓人感覺好像海浪就在身邊一樣。
但是詩的名字卻叫《窗》。
他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叫窗,而不叫海浪呢?
直到有一天,他走進傳達室,站在窗邊,看著窗外的人和車來來往往,他忽然頓悟了:人總是只關注了窗內的世界,覺得這就是人生的全部,其實窗外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就像小町送他的那個毛絨螃蟹的寓意,螃蟹橫著走路,就成了寬景視角看世界,如果一個人只是直著看前面,視野就會很窄。
他聯想到自己的人生,一直忙著往前走,只知道人生是條縱向伸展的路,那么兩旁還有什么景色呢?現在退休了,不是有了機會看兩旁的景色了嗎?
于是,他學著為妻子做了她愛吃的飯團,興致勃勃地學習下圍棋、學英語,試著做蕎麥面面食,陪妻子一起去旅游,生活一下子豐富多彩起來,人也精神起來。
關鍵是他不再把“有用”看得那么重要了,"心動"更能定義生命質量。
螃蟹橫著走,看似“不務正業”,卻意外收獲了360度的全景視野。
生活的真諦,有時恰恰藏在那些“無用之用”里:一個為愛人捏的飯團,一盤棋局的沉思,一次異國語言的笨拙嘗試…這些“橫向探索”,無關績效,卻滋養心靈。
當你覺得前路逼仄,不妨學學螃蟹,勇敢地“橫移”一步。
心寬了,路自然就寬了;視角變了,世界就活了。
畢竟,人生這場長途跋涉,重要的不是一頭扎到終點,而是這一路上,你為多少風景真正心動過。
《人生借閱室》中說:當人們問小町,你怎么知道給每個人推薦哪本書合適呢?
小町說,其實來的人很多都是陌生人,她也并不知道每個人的經歷。但是,每本書的力量就在于每個讀者會采取自己的方式去閱讀,這才是最有價值的地方。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
開卷有益,這話一點不假。
同一本書,少年讀熱血,中年讀滄桑,失意者尋慰藉,奮進者覓力量。
書的價值,恰恰在于它能被個性化解讀,成為點亮不同心靈的火種。
重要的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去書中尋找那個能與當下自己共鳴、能解答自己困惑、能激發自己思考的片段。
放下對“標準答案”的執念,放心大膽地去翻書吧,每一次開卷,都是在與另一個可能的自己相遇。
翻書,就是翻新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