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睿見Economy
“黑土地保護與綠色農業論壇”于7月22日舉行。主題為“重建土壤健康,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經濟學家黃江南發表演講。
黃江南表示,現在全世界已深刻認識到要拯救大地,維持土壤農業能力,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資源條件。該如何拯救土地?他認為有四個方面應考慮并盡快實施。
第一是農耕土壤休耕。黃江南指出,休耕在歐洲已普遍實行,如德國等地,土地耕作需許可制,今年休耕就不能種,政府會補貼,第二年種地要拿到政府批準,地每年耕作需政府批準后才能進行。我國古代也有休耕制,但近代因人口膨脹壓力和化肥作用,休耕越來越少。如今很多有科學認識的地區和國家開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恢復休耕制。
第二,若我國人口多、土地少,可采取輪作制。除向土地索取的耕作外,還要做恢復地力的工作。比如豆類作物能提高土地含氮量,能休耕的盡量休耕,不能休耕的采用科學輪作制,種植恢復地力的農作物,包括農業作物和經濟作物。
第三是科學使用化肥。黃江南指出,過去我們單一大量使用氮肥,現在要因地制宜,不是化肥越多越好,而是綜合配比各種肥料,科學、合理使用化肥。
第四是秸稈還田。他表示,我國很多地區嚴禁燒秸稈,后來想出把秸稈做成燃料發電等辦法,走秸稈工業化道路。但秸稈本質是地力和腐殖質,要加強科研,既然秸稈不能馬上還田產生地力,就應通過科學手段,用合適菌種和方式使其迅速熟化,還田后對土地起到積極營養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