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價格戰”、“新能源轉型”加劇和“出海”浪潮背景下,A 股的主機廠迎來了年中摸底考試,在業績預告期內共有13家主機廠發布預期業績情況,具體如下:
大幅上升:6家(賽力斯、安凱客車、福田汽車、金龍汽車、中通客車,其中漢馬科技為扭虧)
減少虧損:3 家(海馬汽車、眾泰汽車、北汽藍谷)
大幅下降:1 家(一汽解放)
繼續虧損:1 家( 曙光股份)
預計虧損:2 家(廣汽集團、江淮汽車)
01
核心觀點總結
增長引擎:以「賽力斯」為代表的新能源乘用車先行者,憑借精準的產品定義實現了強大的溢價能力,從來帶動利潤的爆發式增長。同時,以「中通客車」、「安凱客車」為代表的商用車企業,成功抓住海外市場機遇,出口業務成為其業績的中流砥柱。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上半年出口量達248萬輛,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能源車97萬輛,同比增長45.6%。純電動車61.4萬輛,同比增長34.6%;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達33.4萬輛,同比暴漲187.9%。
轉型陣痛:以「廣汽集團」、「江淮汽車」為代表的傳統大型車企,正深陷轉型陣痛。其傳統燃油車業務的利潤受到市場萎縮和價格戰的雙重擠壓,而新能源業務尚未形成足夠的規模和盈利能力來彌補缺口,導致業績出現顯著下滑或虧損。根據中汽協數據,2025年上半年,產銷分別完成1562.1萬輛和156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5%和11.4%。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
市場主線:國內市場的“價格戰”仍在持續,是導致多數企業盈利承壓的普遍性因素。而“出海”則為部分企業開辟了至關重要的第二增長曲線。整體而言,市場的馬太效應愈發明顯,缺乏核心技術、資金實力和清晰戰略的企業,其生存空間正被進一步壓縮。
02
“典型企業”業績剖析
賽力斯
業績表現: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高達27億至32億元,不僅同比大增,其扣非凈利潤也高達22.3億至27.3億元。這表明其驚人的盈利能力完全由主營業務驅動,含金量極高。
銷量表現: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172,108輛,同比下滑14.35%。其中,賽力斯汽車銷量15.22萬輛、同比下滑16.63%;M9累計銷量6.25萬輛、同比增長6.28%。
核心邏輯:「賽力斯」是本輪財報季中“增長質量”最高的企業。雖然上半年的銷量出現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但利潤依舊取得了幾乎的翻倍增長。核心在于其成功打造了“高售價、高毛利、高銷量”的正向循環。其通過與華為合作成功立足高端市場,獲得了強大的品牌溢價能力,這使得其在激烈的價格戰中實現了毛利率。
廣汽集團
業績表現:預計上半年由盈轉虧,歸母凈利潤虧損高達18.2億至26億元。
數據支撐:2025 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為755,300輛,同比下降12.48%。「廣汽本田」累計銷售15.46萬輛,同比下降25.63%;「廣汽傳祺」累計銷售14.63萬輛,同比下降22.55%;「廣汽埃安」銷售10.87萬輛,同比下滑13.97%。各投資企業中,唯一實現增長的是「廣汽豐田」,累計銷售34.47萬輛,同比微增2.58%。
核心邏輯:
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車型的雙重沖擊下,日系合資品牌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這是集團利潤下滑的最主要原因。
自主新能源品牌「埃安」不僅銷量同比下滑,且深陷“以價換量”的困境,未能有效向上突破。其高端品牌「昊鉑」市場聲量和銷量均未達預期,無法為集團貢獻利潤。
其主要銷量仍集中于價格競爭最激烈的10-20萬元區間,對公(網約車)市場占比較高,盈利能力有限。
戰略與執行錯配:公司在公告中坦承“既有銷售體系與新能源轉型需求存在結構性錯配”,直指其在渠道改革、營銷創新方面的步伐未能跟上市場變化。
「廣汽集團」的困境是眾多大型國有車企集團的縮影。龐大的燃油車基本盤在當前環境下已成為“路徑依賴”的負擔,而內部機制、品牌形象、渠道模式的深度變革非一日之功。如何平衡好合資與自主、燃油與電動的關系,是其必須破解的核心難題。
03
細分賽道競爭觀察
商用車賽道:出海求生,客車表現優于卡車
商用車領域內部也出現了顯著分化。
客車企業(中通、安凱、金龍) 普遍預喜,其在業績說明中均將“出口業務增長”列為首要原因。根據中汽協數據,2025年1-5月,客車出口量同比增長超過35%,遠高于商用車整體出口增速,為相關企業帶來了可觀的利潤。這表明,在國內市場飽和的背景下,這些企業憑借在海外的市場開拓,找到了新的生機。
卡車企業(一汽解放) 則面臨較大壓力,凈利潤同比預減超95%。其公告直指“商用車市場競爭加劇,行業整體進入存量博弈階段”。數據同樣顯示,國內重卡市場上半年銷量同比出現下滑,反映出其與宏觀經濟、基建投資等強相關,周期性較弱,競爭更為殘酷。
乘用車賽道:從規模擴張到盈利能力的戰略分化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已從早期的“跑馬圈地”式規模擴張,演進到以盈利能力為核心的淘汰賽。競爭邏輯已升級為品牌、技術、成本和盈利能力的綜合實力比拼,不同戰略路徑導致了企業業績的巨大分化。
「賽力斯」、「理想」等品牌,其戰略核心是以高價值產品成功塑造品牌溢價,實現“有利潤的規模化”。這些品牌的成功證明市場愿意為“智能化”和“高端化”支付高溢價,在品牌與技術上建立護城河, 從而擺脫低價競爭的泥潭。
「北汽藍谷」的困境在于未能將先發優勢、產品特點為市場勝勢。作為國內最早投身新能源的企業之一,極狐(Arcfox)始終未能有效打開市場,致使公司在巨額研發和營銷投入下連持續虧損。
「江淮汽車」則面臨新增長點尚未形成,而傳統業務已現疲態的挑戰。公司公告明確指出“高端智能新能源乘用車項目尚處于產能爬坡期,尚未呈現規模效益”。這意味著,在舊有業務下滑的同時,寄予厚望的新業務(與華為、大眾的合作)仍是“成本項”而非“利潤項”。這種有戰略規劃,但短期內無法兌現為業績的陣痛,是許多傳統車企在轉型中必須承受的巨大壓力。
04
趨勢展望
“價格戰”仍將延續: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CADA)數據,2025年6月的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高達59.7%,已連續數月位于50%的榮枯線之上。主流車企中僅有少數幾家完成了年度銷量目標的50%,大部分企業的完成率不足45%。因此,乘聯會在7月初的分析中明確指出,考慮到高企的庫存和為達成年度目標而進行的沖量,下半年車企以價換量的動機依然強烈,預計競爭將持續白熱化。
出海機遇與挑戰并存:出口仍將是重要的增長點,但貿易壁壘的挑戰日益嚴峻。歐盟于2024年11月起正式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7.4%-38.1%不等的反補貼關稅,該政策在2025年上半年持續生效,直接增加了出口成本。盡管中歐已于2025年7月同意就關稅問題開啟磋商,但結果尚不明朗,政策不確定性依然是出海業務面臨的最大風險。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