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會情況
開放的學術環境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營造開放創新的學術生態是科學學研究關注的重點之一,也是Metascience大會成立的初衷之一。在Metascience2025倫敦大會最后一日下午的全體會議上,“多元化知識和開放基礎設施”是核心議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當前科學研究的開放合作問題、促進開放科學基礎設施建設展開討論,呼吁在科技合作面臨多重挑戰的當下,亟需全球協同促進開放共享和多元價值融合,做出真正普惠世界的科學成果。
會議由英國科學院公共政策副院長兼愛丁堡大學研究副校長 Christina Boswell主持,歐洲研究委員會主席Maria Leptin作主旨發言,加拿大衛生研究院科學政策總監Alison Bourgon,法國全球開放科學研究倡議(Global Research Initiative on Open Science,GRIOS)和國家開放科學協調員Marin Daco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及開放科學項目專家Ana Persic,萊頓大學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科學主任、MetaROR期刊聯合主編、英國科學學研究機構(Research on Research Institute,RoRI)聯合主席Ludo Waltman等四位研究學者圍繞促進跨界合作、多元知識融合、開放數據共享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進行了代表性發言。
二、大會觀點薈萃
1.歐洲研究委員會主席Maria Leptin:合力強化科學體系
Maria Leptin圍繞協同和開放兩個關鍵詞作主題發言,強調歐盟協同合作統一行動的必要性,呼吁促進歐盟國家政策協調,統一對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解讀,避免因政策解讀碎片化削弱執行效力。她特別提出促進歐盟國家數據開放,共同聚焦研究者“不知平臺持有何種數據”的困惑,以及對歷史數據、縱向數據、實時數據的復合需求,研究提出解決方案。她指出科學研究不僅是對知識的理解,更需通過質疑、測試和持續調整進步,呼吁政策制定者、資助方與研究者共同協作。
2.Alison Bourgon:擁抱多元知識,重塑卓越研究定義
Alison Bourgon分享了加拿大重塑科研評估體系的深刻見解,其核心在于將多元知識體系融入“卓越研究”的定義與實踐。她指出加拿大正經歷科研評估理念的重要轉變,挑戰來自國家創新體系涉及多級政府、龐大復雜,預算和資源配置壓力大,改革步伐受限于政治環境等多方面,變革的目的是確保科研真正服務于所有人。在全球科研評估正經歷深層次變革的趨勢下,卓越研究的定義正在超越傳統認知,她認為卓越的研究應當是包容性的,需要有意識地整合多元視角、學科和方法來定義,她強調“整合多元聲音和視角能帶來更好的科學與創新”。
3.法國國家開放科學協調員Marin Dacos:發起全球開放科學“IPCC”框架
Marin Dacos指出,開放科學不是新理念,而是“未竟的事業”。他以數據共享揭示開放科學的推進情況,介紹了法國目前在推動開放科學和數據共享上取得的成效,開放獲取率從38%提升至67%,但未來仍面臨重大挑戰,如學科差異增加政策落地復雜性,強制存儲政策形同虛設,數據共享若按目前發展速度推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唯有加強跨國合作、強化證據驅動的政策干預,才能突破僵局。他呼吁效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模式,共創全球開放科學評估機制GRICS(Global Research Incentive on Science),聚焦開放科學對科研創新的影響評價、開放科學的核心障礙、可行性解決方案等關鍵問題,號召國際合作伙伴共同參與。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放科學專家Ana Persic:科學是全球公共產品
“開放科學的核心是基礎設施開放與知識多樣性”,其終極目標在于確立“科學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地位。Ana Persic提出了開放科學六大價值觀:多樣性(Diversity)、包容性(Inclusive)、質量(Quality)、誠信(Integrity)、集體利益(Collective Benefit)、公平(Equity)。她強調“若開放科學不能在全球公平推進,科學潛力將永難實現。”她指出目前UNESCO正推動開放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資助體系轉型,強調基礎設施是實現公平的基石,科學資助體系要適應可持續發展需求,科學學研究要為驅動制度改革提供依據。她最后重申《世界人權宣言》第27條的重要內容并發出呼吁:“科學是基本人權——人人有權自由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益處。”
5.元科學研究機構聯合主席Ludo Waltman:唯有開放基礎設施,才能實現更好的科學學研究
Ludo Waltman指出,致力于研究科學學的研究學者受困于封閉數據庫和期刊系統的“認知枷鎖”,目前主流數據源存在訪問受限、透明度不足、包容性缺失等問題,傳統期刊系統緩慢、昂貴,容易導致關鍵議題被邊緣化。“若研究科學的科學仍依賴付費數據和傳統出版體系,何談推動全球科研公平?”他同時質疑目前的科學學研究者是否踐行了自己倡導的開放科學原則,他指出研究學者既抱怨科研基礎設施封閉性,卻又深度參與其中。他重申號召開放研究信息的《巴塞羅那宣言》(Barcelona Declaration),介紹了正在創建的開放出版平臺MetaROR,呼吁構建開放的科研信息生態,“唯有轉向開放基礎設施,才能產出更透明、包容、穩健的研究證據”,真正推動科研系統變革。
三、大會總結
這場始于開放合作的研討,最終指向科學是全球公共產品的本源,這與大會設立的初衷高度吻合。科學學研究的時代使命是用研究證據打破學科傲慢、制度惰性與地域藩籬,率先擁抱多元知識、多元標準、多元價值,讓科學真正成為公平的實現工具而非特權的鞏固工具。Metascience大會意在匯集學術界、產業界、出版界、投資界等多方力量協同開展科學學研究,這不僅關乎科學規律發現、科研工具開發,更創設了多方平等對話、合作交流的重要場域,將為重構科研體系、重塑科學文明,實現“科學為人人”(Science for All)提供重要助力。
本文由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戰略規劃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高繼卿執筆。李輝,吳琪,吳文偉參與潤色。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