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曲阜師范大學易現峰教授團隊在協同進化與適應性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Global avian frugivore-fruit trait matching decreases towards the tropics”為題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這是曲阜師大首次作為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該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Global Change Biology》由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出版,為生態環境領域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頂級期刊,專注于報道全球變化相關的創新性研究成果,最新影響因子(IF)為10.8,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3,被SCI數據庫收錄(中科院大類和小類雙一區Top)。
易現峰,二級教授,山東省高等學校青創科技計劃“協同進化與適應”團隊負責人,先后主持科技部“973”專題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項目等重大科研攻關項目20余個,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2項。近年來圍繞種間關系和協同進化展開系統研究,相繼在《Science》《Journal of Ecology》《Ecology Letters》《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Microbiome》《Global Change Biology》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論文和評論。
“通過長期的自然觀察、精心的設計實驗以及系統的數據分析,才能真正洞悉動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機制。”易現峰教授自2005年起投身于野外定位研究、深耕動植物協同進化領域。他介紹,物種間功能性狀匹配被認為是維持生態互作網絡穩定性的重要機制。傳統生態學理論推測,生物多樣性較高的熱帶地區應表現出更強的互作特異性。然而,這一假說在全球尺度上尚未在動植物協同進化領域獲得充分的實證支持,而易現峰教授團隊的此次研究發現:在高緯度地區,鳥喙大小與果實大小的匹配程度更高,這首次揭示了性狀匹配強度隨緯度升高而增強的反直覺規律。
易現峰教授與亞當·密茨凱維奇大學的Zwolak教授一行在波茲南進行野外考察
“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國內外的交流合作,對于推動知識創新、提升科研水平、解決全球性挑戰,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易現峰教授作為本次研究問題和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基于自己前期在食果鳥類與果實互惠關系研究中取得的成果(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024, 33: 215-226),聯合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科技大學及西華師范大學等多家科研機構,構建了涵蓋全球200個食果鳥類-果實互作網絡的數據集。“我們基于物種間互作原理,將動物學、生態學、生理學以及組學的理論與方法融為一體,推動對鼠類、鳥類與種子之間微妙關系的深入研究。”易現峰教授團隊的研究為生態系統的恢復與保護開辟了全新的思路,為維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科學研究的價值不僅在于揭示自然規律,更在于將其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易現峰教授認為,有關動植物關系的研究成果應當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向公眾傳播,將科研成果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喚起大眾對生態保護的關注。易現峰教授曾在國際動物學大會、國際整合動物學學術研討會、國際嚙齒動物生物學與管理大會、中國動物學大會上組織10余次專題學術交流,對該領域研究起到了引領和推動作用。他還先后三次在國際知名刊物《Science》上撰寫短評文章指出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動植物關系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參與央視國家公園紀錄片制作的學術支持,開展公眾科學項目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動植物互作的重要性,提高公眾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自發性。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7018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