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學生們在活動現場打卡留影
封面新聞記者 馬曉玉
7月21日,第二十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西部賽區決賽在成都工業學院落下帷幕。來自西部82所高校的367支隊伍,揣著自家精心打磨的 “智能座駕” 齊聚蓉城,圍繞11個競賽項目展開了一場“速度與智慧”的巔峰對決。
作為國內大學生學科競賽中的“頂流”之一,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主辦,迄今已成功舉辦十九屆,覆蓋全國30余省市500余所高校,累計參賽學生超過55萬人次。該賽事通過設計制作智能模型汽車等工程實踐,鼓勵大學生組成團隊,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研究智能汽車的機械結構、電子線路、運動控制和開發與調試工具等問題,旨在激發大學生從事工程技術開發和科學研究的興趣與潛能。
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組委會秘書長卓晴
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組委會秘書長卓晴表示,經過19年的發展,這項賽事已從工科課堂教學的實踐補充,逐漸發展成為探索新工科教育方法的重要平臺。
西安交通大學參賽選手孫竟順
智能車調試遇難題
學子挑燈夜戰攻關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的孫竟順同學分享了團隊首次備賽過程中的經歷。作為獨輪信標組的參賽選手,他們遇到了紅外靶標識別系統受陽光干擾的技術難題。
“我們只能晝伏夜出,等到晚上才能帶著車子在賽場調試,到最后不得不通宵備車。”孫竟順回憶道。備賽期間恰逢期末考試,團隊成員需要兼顧學業和比賽,壓力倍增。
調試過程中也發生過意外狀況。一次車輛失控撞上桌角,導致屏幕碎裂。“當我們掀開碎屏時,發現廠商寫著‘為什么要把屏幕揭開,是不是把屏幕撞碎了’。”孫竟順笑著說,“當時真的挺戳心的。”
這樣的經歷在參賽選手中并不少見。一些曾參加過智能汽車競賽的大學生評論,“感覺做智能車真的好難,要學的東西好多,要寫的代碼寫不出來,還遇到各種逆天的bug。”
對此,卓晴回應,難度是賽事的特點,也是價值所在,“正是通過克服一個個技術難點,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他鼓勵參賽學生珍惜這個“痛苦并快樂”的過程,在挑戰中體會科技之美,在團隊合作中收獲友誼與成長。
電子科技大學指導教師王培丞
賽教融合育英才
產教協同謀發展
在比賽現場,除了許多朝氣蓬勃的年輕學子,還有常年帶隊參賽的指導教師,他們不僅培養了眾多優秀學子,也為賽事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王培丞就是其中一位“資深導師”,他不僅對這項賽事有著深刻的理解,還把歷年的參賽經驗“反哺”到日常教學里。
從2019年開始,王培丞就在學校新工科建設方案的基礎上,逐步將競賽中的電磁組內容簡化后作為新生項目式體驗課程,該課程還獲得了四川省線下一流課程認定。歷經5年的發展,該項目逐漸演變成“通關式”課程,從一年級新生體驗,二年級軟件探索、到三年級完整智能車系統設計、再到四年級深度探索,實現了“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教促賽”。
“但現在面臨的更重要的一個問題。” 王培丞坦言,“競賽多少帶點‘選拔屬性’,可怎么把前沿技術揉進日常教學,讓大部分學生都能跟上趟?這是接下來課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作為連接企業與高校的橋梁,卓晴特別提到賽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他表示,從第一屆由飛思卡爾公司贊助,到后來與恩智浦等企業合作,賽事形成了政府倡導、專家設計、企業贊助的模式,“賽題設計基于企業未來需求,培養的人才正是汽車電子等行業急需的,全國總決賽還會邀請企業現場招聘,促進學生與企業需求對接。”
成都工業學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鄭驪
三大創新引領賽事升級
主辦方破解辦賽難題
卓晴介紹,本屆比賽在賽題設置上呈現出三大創新:組別更加豐富、挑戰性增強、處理器從單核向多核發展。特別是創意組別的設置,讓學生能更好地運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但同時,賽事的“版本更新”也給本次賽事的承辦方成都工業學院帶來了不少難題。
“最大的挑戰是場地問題。”該校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院長鄭驪坦言,由于學校無標準體育館,僅有的氣膜館存在噪聲大、透光性強等問題,能否滿足賽事要求一度存疑。此外,鄭驪還談到,“我們的教師團隊雖有參賽經驗,但缺乏辦賽經驗。”
好在,經過數月的精心籌備,再加上大賽秘書處等團隊的協助,最終順利完成了賽道鋪設、裁判培訓等關鍵工作。同時,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實驗論證,最終確定用氣膜館作為室內賽場。“這不僅錘煉了團隊的執行力,更倒逼學校思考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相關實驗平臺與課程體系的升級。” 鄭驪說道。
為何此次西部賽點最終選擇落戶成都工業學院?卓晴解釋,這源于該校常年參賽積累的深厚底蘊,以及賽事與學校“賽教融合”辦學理念的高度契合。“他們前期在場地部署、裁判培訓等方面的密集籌備,為賽事的圓滿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