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廣州市荔灣區金花街道陳家祠社區裕興苑小區召開業主管理費返還大會,向全體業主發放2024年6月至2025年3月共10個月的管理費。此次返還給業主的總金額是24萬多元,返還金額最多的業主喜獲2100多元,最少的也有600多元,真真切切讓居民感受到小區自治帶來的“紅利”。
裕興苑位于龍源新街,建成于1999年。小區內有5棟9層高的電梯樓,共236戶,管理費為1.5元/平方米。2010年,小區物業管理公司突然撤場后,幾名街坊在街道和社區居委會的支持下成立了第一屆業委會。此后,業委會沒有再聘請物業管理公司,而是通過直接聘請保安、保潔等方式,對小區進行管理服務。2016年,小區業委會優化公共空間布局,妥善統籌停車位、電動車充電樁、電梯廣告、快遞柜等公共設施帶來的收益,明確歸全體業主所有。
近年來,小區的管理經費開始有了結余,衛生、治安等綜合環境也顯著提升。2023年,裕興苑業委會將小區近20萬元的公共收益返還給業主,當時返還8個月的物業管理費。這次是第二次向業主返還物業管理費。
在小區自治模式的探索中,裕興苑走出了一條特色之路。金花街道黨工委高舉黨建引領旗幟,積極探索社區自治新模式,以“紅色引擎”驅動基層治理轉型升級,陳家祠社區黨委搭建多方聯動的溝通橋梁。通過定期召開居民議事會,裕興苑搭建起了居民參與社區事務決策的平臺,共同討論居民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問題,切實解決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同時,小區業委會持續健全、完善公共收益管理機制,通過精細化管理和合理運營,實現公共收益穩步增長。
小區給業主分紅24萬除了點贊不該忽略什么?
廣州裕興苑小區
這“真金白銀”的紅包,
確實讓人羨慕。
但點贊之外,
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發紅包強調了什么?
又忽略了什么?
發紅包的錢,來自小區公共收益——小區公共車位的停車費、電梯廣告費、快遞柜租金,還有精打細算省下的清潔費等。這說明小區公共資源運營得當,能產生可觀收益,值得肯定。
看到外地小區發紅包,經常會有人問我:為什么上海的小區不發錢?需要澄清的是:上海其實是全國“發錢”小區最多的城市,沒有之一。原因在于:上海有約95%的業委會組建率,遠超全國30%的平均水平。上海小區的公共收益,普遍會定期存入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賬戶。據統計,2024年上海商品房小區公共收益入賬約25億元。這筆錢,雖沒直接發給業主,卻實實在在補充了每家每戶的“房屋養老金”賬戶,這是更制度化、更具普遍性的“紅包”。
所以,外地發現金是好事,體現誠意;而上海模式也有自身優點:一是公平分攤,公共收益按每戶的面積精準入賬,清晰明了;二是保障了“房屋養老錢”,小區公共設施設備會老化,維修是剛需,而維修資金本身就有法定要求,如余額低于初始籌集的30%就需要續籌。如果小區直接把公共收益當現金分了,維修資金只出不進,很快會觸及續籌線。一旦續籌過程中有少數業主不愿交錢,整棟樓甚至整個小區的日常維修就可能陷入癱瘓。所以上海模式,確保了公共收益持續反哺維修資金,也可以減少未來出現續籌矛盾的幾率。
再看裕興苑小區,有一個關鍵點很容易被忽略:這是一個無物業、業委會自管的小區,最初正是因為每平方米1.5元的物業費太低,原物業公司撤離小區,才有了業委會成員們“親力親為”——他們扛起統籌管理小區的任務,具體涉及小區綠化養護、規劃停車位、搞消防培訓等大小事務。用業委會主任的話說,“用來分紅的每一筆錢都是努力省下來的”“每晚都有業主主動去業委會辦公室討論問題、參與治理”。這其實道出了發錢的本質:沒有了物業公司,絕不是簡單的“去掉中間商賺差價”,還包括有一群甘于奉獻的熱心業主,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覆蓋了本來需要小區業主共同支出的物業管理成本。
所以,每一次看到小區“發錢”的新聞,我們不僅要關注“分了多少錢”,更要看“錢從哪來去了哪”,以及支撐這種模式的治理力量是否充足、可持續。社區治理的核心,不是一場紅包雨,而是建立起一套公開、透明、可持續、能真正保障業主長遠利益的治理機制,這也是我們評估不同小區治理模式時,不能忽略的要素。
本文綜合自:上觀新聞、大洋網
相關作者:謝飛君 吳多 金花街
微信編輯:Wing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